淳民县
一作淳人县。隋开皇十九年 (599) 置,属藤州。治所在今广西藤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业初属永平郡。唐武德七年 (624) 改为感义县。
古县名。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西北。属永平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名感义县。
一作淳人县。隋开皇十九年 (599) 置,属藤州。治所在今广西藤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大业初属永平郡。唐武德七年 (624) 改为感义县。
古县名。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西北。属永平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名感义县。
一作达斗拔谷、大斗谷。即今甘肃民乐县东南扁都口河谷。《隋书·炀帝纪》:大业五年(609),炀帝伐吐谷浑,“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次张掖”。《元和志》卷40删丹县:“大斗拔谷在县南二百里。
一名黄水。即今河南贾鲁河上源。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北、荥阳市东南及郑州市境。《水经·济水注》: 黄水 “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若巨鼎扬汤,西南流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北流注于济
南宋置,在今浙江杭州市南钱塘江北岸。咸淳 《临安志》 卷19 《市》: “浙江市,去 (钱塘)县十一里。”
又名蒲口。清置,属天津县。在今天津市北。清光绪 《畿辅通志》 卷93: “同治十一年,在天津县离城三十六里之蒲沟汛地方,俗名蒲口,购买民地五十九亩有奇,建造火药库三座,环以墙濠。又建驻守兵弁兵房。”
①明置,属建昌卫。在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南。《方舆纪要》卷74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泸沽关”条内:“老君关在泸沽关南。有栈道,至险峻。”②在今贵州遵义县西南乌江镇西北。《方舆纪要》卷70遵义府遵义县:“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天成卫、镇虏卫置,属大同府。治所即今山西天镇县。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1949年改属察哈尔省。1952年复属山西省。在山西省东北部、长城南侧,与河北、内蒙
明 “九边” 之一,为近畿防卫重镇。总兵官驻三屯营 (今河北迁西县西北二十五里三屯营镇)。镇守地区东起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之山海关,西至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居庸关长城一线。后废。明九边之一。总兵官驻三屯营(
清外蒙古喀尔喀车臣汗部二十三旗,会盟于克鲁伦河北巴尔和屯 (在今蒙古国东部乔巴山市西),故名。
即挍城。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 卷18青州引 《十三州志》 云: “朱虚东十三里有校亭县。” 《方舆纪要》 卷35亦作 “校城”。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西南部。清许琰 《普陀纪胜》: “梅岑峰在达摩峰右,南山最高处。相传汉梅子真隐修此山,林石幽秀,下有丹井,清波泓然,大旱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