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温汤

温汤

①在今河北蔚县北。《魏书·陆丽传》: 和平时,为侍中司徒,“疗疾于代郡温泉”。《水经·㶟水注》: “㶟水又东北径桑乾县故城西, 又屈径其城北。王莽更名安德也。《魏土地记》 曰: 代城北九十里有桑乾城,城西渡桑乾水,去城十里有温汤,疗疾有验。” 《清一统志·宣化府》: 温汤 “在蔚州北”。

②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南。《魏书·常爽传》: 太延五年 (439),“爽置馆温水之右,教授门徒七百余人,京师学业,翕然复兴”。《清一统志·大同府》:温汤 “在大同县西南五里”。

③在今河南汝州市西。《资治通鉴》: 南朝梁中大通五年 (533),“魏主狩于嵩高,己已,事温汤”。胡三省注: “历嵩高而南,唯汝州梁县温汤。” 又仪凤元年 (676) 二月,“丁亥,上幸汝州之温汤”。胡三省注: “汝州梁县西南五十里有温汤,可以熟米。又有黄女汤。帝置温泉顿。”

④即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北麓华清池。北周宇文护于此建皇堂石井,隋文帝又修屋宇,并植松柏千余株,形成著名风景名胜区。《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十一年 (579),“周天元 (宇文阐) 如温汤”。胡三省注: “即骊山温汤,在骊山西北。” 又隋开皇十五年(595),“上幸温汤”。皆即此。唐贞观十八年 (644)建温泉宫 (又名汤泉宫)。

⑤在今陕西周至县境。《隋书·地理志》 盩厔县: “有温汤。” 北周温汤县以此名。


集镇名。在江西省武宁县城西北部。上汤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10。清顺治年间余姓建村,以村边有温泉而得名。盛产油茶。多水电站。有温泉疗养院和非洲鲫鱼越冬鱼池。公路东南接柯龙公路。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


猜你喜欢

  • 阳华山

    又名华阳山。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北。《山海经·中山经》:“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古山名。又称华阳山。在今陕西省洛南县东北。相传山南面多金、玉,北面多青雄黄(见《山海经·中次六经》)。

  • 琼台 (臺) 驿

    明置,在今海南省琼山市西北隅。《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琼山县: 琼台驿 “在府西北隅土城外。自此而东,七十里为宾宰驿,又四十里为文昌驿,东达万州之路也。由琼台驿而西四十里,为澄迈县之西峰驿,又西七

  • 青阁

    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南。《方舆胜览》 卷70阶州: 青阁 “在福津县。又有牛圈阁及赤阁、鹅鼻阁”。《方舆纪要》 卷59谓青阁 “旧为往来险道”。

  • 浑源州

    金贞祐二年 (1214) 升浑源县置,治所在浑源县 (今山西浑源县)。元属大同路。明属大同府。1912年改浑源县。金贞祐二年(1214年)置,治所在浑源县(今属山西)。辖境相当今浑源县地。蒙古至元四年

  • 江心寺

    在今浙江温州市北瓯江中江心屿上。唐咸通年间建。历代多有毁建。今寺系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

  • 浐口水

    在今湖北仙桃市西。《水经·沔水注》:浐口水 “其水承大浐、马骨诸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江、沔”。

  • 喀尔喀左翼部

    清内蒙古昭乌达盟八部之一。康熙三年 (1664),漠北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台吉衮布伊勒登,因内乱率部逾漠归附清朝,诏安置于喜峰口外,编为一旗,为与先前南来归附、安置于张家口外的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台吉所部相

  • 蓝桥镇

    唐置,属蓝田县。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桥镇。《清一统志·西安府三》 引 《蓝田县志》: “世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

  • 龙门县

    ①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改皮氏县置,属高凉郡。治所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寰宇记》卷46龙门县:“因山为名。”隋属河东郡。唐属绛州,元和初属河中府。北宋宣和二年(1120)改为河津县。②唐垂拱四年(6

  • 文义县

    唐武德三年(620)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南境。贞观元年(627)废入昌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