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县
1912年废滁州置,属安徽淮泗道。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1928年直属安徽省。1982年撤销,改为滁州市。
旧县名。1912年由滁州改置,治今安徽省滁州市滁城。1982年撤销,改设滁州市(县级)。
1912年废滁州置,属安徽淮泗道。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1928年直属安徽省。1982年撤销,改为滁州市。
旧县名。1912年由滁州改置,治今安徽省滁州市滁城。1982年撤销,改设滁州市(县级)。
又作黑阳山。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北。系一小丘,明属原武县。明前期黄河多次于此决口。《明史· 河渠志一》 黄河: 洪武二十四年(1391),“河水暴溢,决原武黑洋山”。今已淤于平地。古山名。洋,又作阳。在今
即今山东荣成市东南镆鎁岛。《方舆纪要》卷36蓬莱县: 莫邪岛 “昔人捕鱼于此,得宝剑,因名”。光绪 《登州府志》 卷3: “岛旁居人多慕姓,疑是慕家岛之转音也。”
元改武笼羁縻州置,属来安路。治所在今广西百色市东。明废为武隆土巡司。元改武笼州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东、田阳县西北。属右江道。明初废为武隆土巡检司。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南新店子乡东榆林城。永乐元年(1403)徙治北直畿内。宣德元年(1426)复迁旧治。正统十四年(1449)徙治旧定边卫(今山西右玉
一作永沙普、雍希叶布。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称多县东北查曲流域。后改称永夏。
明建,在今四川绵竹县北。《清一统志·绵州》:军屯堰“在今绵竹县北三十里。今名官渠堰。其下有硼砂、走水、袭家、唐家、黄土、马坝等堰,皆引绵水溉田”。
①南朝梁改营阳郡置,治所在营浦县(今湖南道县西北)。隋开皇中废。②唐天宝元年(742)改滁州置,治所在清流县(今安徽滁州市)。辖境相当今安徽滁州、来安、全椒等市县地。乾元元年(758)复为滁州。南朝梁
①北魏永安二年 (529) 置,治所在东武县(今山东诸城市)。辖境相当今山东诸城、高密、安丘、胶州、胶南等市县地。隋开皇五年 (585) 改名密州。②元至元十二年 (1275) 置,属益都路。治所在胶
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资治通鉴》: 东晋太元十年 (385),秦王苻坚与西燕主慕容冲 “战于雀桑,又破之”。在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年(385年)秦王苻坚破西燕主慕容冲于此。
在今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后街嵩祝院23号。原为明代番经厂和汉经厂遗址。清雍正十一年(1733) 建嵩祝寺。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 最大的转世活佛章嘉胡图克图在京驻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