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岳山
即今安徽休宁县西三十里齐云山。《寰宇记》卷104休宁县:白岳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峰独耸,有峻崖小道凭梯而上。其三面并绝壁二百余丈,不通攀援。峰顶阔四十亩,有古阶迹、瓦器、池水、石室,亦尝有道者居之。其东石壁五彩,状若楼台在云中,势欲飞动。又如神仙五六人凭栏观望,久视之乃知非耳”。《元丰九域志》卷6:休宁县“有白岳山”。为全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有摩崖碑刻数以千计。
古山名。在今安徽省休宁县西。唐乾元中,道士龚栖霞隐此。
即今安徽休宁县西三十里齐云山。《寰宇记》卷104休宁县:白岳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峰独耸,有峻崖小道凭梯而上。其三面并绝壁二百余丈,不通攀援。峰顶阔四十亩,有古阶迹、瓦器、池水、石室,亦尝有道者居之。其东石壁五彩,状若楼台在云中,势欲飞动。又如神仙五六人凭栏观望,久视之乃知非耳”。《元丰九域志》卷6:休宁县“有白岳山”。为全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有摩崖碑刻数以千计。
古山名。在今安徽省休宁县西。唐乾元中,道士龚栖霞隐此。
①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新安县(今河南义马市石河村北)。仁寿四年(604)废。唐武德元年(618)改新安郡复置,治通洛城(即今河南新安县)。辖境相当今新安、渑池二县及孟津县一部分。贞观元年(
①自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东南七老图山岭起,蜿蜒于长城内外,直至山海关北,卢龙塞道在其地。《魏书·地形志》 北平郡新昌县:“有卢龙山。”《水经·濡水注》:“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山。”杨守敬《水经注疏》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南城外。清康熙《江南通志》卷11:赤石矶“在江宁县东南城外,长河东来有采石枕中流,居人竞种石榴花,每盛夏时缘堤岸灿若霞锦,为画舫欢游之所”。
亦名巴燕庄。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北巴燕乡。清宣统《丹噶尔厅志》卷6:巴燕峡“在厅城西三十余里, 巴燕庄西北三四里至峡口。峡长五里许,出峡为青海界。海北蒙番从此路进口,西藏番商来丹贸易亦由之,故土人呼为‘藏
唐长安三年 (703) 置,治所在岚谷县(今山西岢岚县)。景龙中废。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 复置,辖境相当今山西岢岚县地。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改岢岚州。武周长安中置,治今山西省岢岚县。因
①即今天津市武清县治。《明史·恭闵帝纪》:建文三年(1401),“平安败燕将李彬于杨村”。即此。明设巡司、管河通判。清设守备、武清县丞、主簿于此。1950年武清县迁治于此。②即今河北定兴县东南杨村乡。
金大定二十二年 (1182) 升绥德军置,治所在绥德城 (今陕西绥德县)。辖境相当今陕西绥德、清涧、米脂、子洲等县地。元属延安路。明属延安府。清雍正三年 (1725) 升为直隶州。1913年改为绥德县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改陵州置,为盐监。治所在仁寿县 (今四川仁寿县)。《寰宇记》 卷85陵井监: “按 《图经》: 汉时有山神号十二玉女,为道人张道陵指陵上开盐井,因此陵上有井名陵井。”监以陵
①即今河北遵化市西四十五里石门镇。《三朝北盟会编》卷18:宋宣和五年(1123),辽萧干“出卢龙岭,攻破景州,又败常胜军张令徽、刘舜仁于石门镇”。即此。②即今河北卢龙县南三十里石门镇。清同治《畿辅通志
即龟兹国。都城在伊逻卢城 (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旧城)。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屈支国 “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即“龟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