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龙潭

白龙潭

①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五十里。明顾炎武《昌平山水记》卷下:“石匣之东南,渡潮河十五里为石盆峪。有龙潭,潭上石如盆形, 水悬崖而下入于潭。潭外为盆,水从潭面历盆抵峡而下,数里入于潮河,有龙宅焉,其深无底。潭中有石门,水浅则见,土人曰龙所从出入也。上有庙。”庙名龙泉寺。今于此建高30米、宽20米的大坝,水由坝上直泻而下,形成壮观瀑布。瀑布前方建有水电站。

②在今河北魏县西南。《资治通鉴》:唐乾宁三年(896),“李克用自将攻魏州,败魏兵于白龙潭”。即此。

③即今辽宁绥中县东南白龙滩西小河。《方舆纪要》卷37广宁前屯卫:白龙潭“在卫东南七十里。南流入海”。

④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南武当山北。《方舆纪要》卷79均州:白龙潭“在大和山北五龙峰之顶。有水曰灵池, 流为黑虎涧, 汇为白龙潭, 注于磨针涧”。

⑤在今云南建水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5建水州:“白龙潭在府西北二里。灌溉甚溥。亦曰白龙泉。有桥跨其上。”

⑥在今云南鹤庆县北七里。《方舆纪要》卷117鹤庆军民府:白龙潭“潭之上山数十重,最高一峰,名金顶,下为白鹭山,势若骞凤。泉源甚远,至白龙洞,下有泉百派,汇而为潭。又西龙潭,在府西七里。源出覆釜山,东流溉诸村田,亦名上潭。其东北有龙宝潭,亦名下潭,周五百丈,堤曰万年堤,石闸之下有会济池,东分一小闸,为波流山,亦金灯山脉也。《志》曰,府境龙潭凡十五,流入漾共江者十三,曰黑龙、曰青龙、曰白龙、曰西龙、曰龙宝、曰吸钟、曰石朵、曰香米、曰北漾、曰柳树、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其流入金沙江者曰龙公,而仃蓄极深者曰大龙”。


(1)在今河北省魏县西南。《资治通鉴》:唐乾宁三年(896年),河东帅“李克用攻魏州,败魏兵于白龙潭”,即此。(2)在北京市密云县城东北3千米的龙潭山中。三面青山环抱,西临密云水库,自古即为风景名胜区。潭呈盆形,四壁陡峭,光滑可鉴,泉水注入深潭中,飞珠溅玉。自宋代起,此处建有下寺、龙泉寺、菩萨殿、大佛殿、五龙祠、关帝庙等寺观。清代又大规模扩建行宫。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均曾来此避暑,或拜天祈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龙潭古庙会,四方民众云集于此,热闹非凡。1990年后又建白龙潭度假村,分为别墅区、游乐区、登高区、果林区、狩猎区、文物古建筑区等部分,供中外游人度假观光。


猜你喜欢

  • 瑕县

    本瑕丘县。北宋大观四年 (1110) 为避孔丘讳,改为瑕县。为兖州治。治所即今山东兖州市。旋改嵫阳县。古县名。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丘讳以瑕丘县改置,治今山东省兖州市。为兖州治。旋改为嵫阳县

  • 平粮台古城遗址

    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南八里大朱庄西南。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城址高出周围地面3—5米,面积5万平方米。1979年开始作过多次发掘。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185米,城墙残高3米多,宽10

  • 旧土尔扈特北路三旗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由伏尔加河流域回到祖国后设置,包括北路旧土尔扈特旗及左、右二旗,属乌讷恩素珠克图盟。驻牧地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城附近。

  • 朝解亭

    又名朝解城。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北八十二里解集。《水经·睢水注》: 睢水 “东至朝解亭”。疑“解” 为 “斛” 之讹。

  • 宁边县

    金正隆三年(1158)置,为宁边州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南窑沟乡下城湾古城。蒙古至元二年(1265)改属武州,四年废。古县名。金正隆三年(1158年)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西南下城湾。为宁

  • 芹洲

    一名瀛洲。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南。《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甘蔗洲”条下:芹洲“在府西南泽苗江西岸。湍流迅急,壅而成洲,周回二十余里,居民隐然圜圚,洲多产芹,故名。又名瀛洲,以其四面有水如瀛洲也”。

  • 杨眉寺镇

    即今江西崇义县东南杨眉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8:崇义县东“老鸦山又东行偏南十里至杨眉寺墟,巡司驻此”。

  • 延德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振州置,治所在宁远县(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崖城镇)。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南岛西南部地。乾元元年(758)复改振州。唐天宝元年(742年)以振州改置,治宁远县(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辖

  • 夏汭

    春秋楚地。《左传》: 昭公四年 (前538),“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 五年 (前537),楚伐吴,“以报棘、栎、麻之役。薳射以繁扬之师,会于夏汭”。旧从杜预注释夏

  • 溪州

    ①唐天授二年 (691) 置,治所在大乡县(今湖南永顺县东南老司城)。辖境相当今湖南永顺、保靖、古丈、龙山等县地。五代晋天福五年 (940)移治今湖南古丈县东北会溪坪,称为下溪州。元初废。②北宋大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