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川县
①唐贞观四年 (630) 置,属羁縻盖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后废。
②唐先天元年 (712) 改基城县置,属岷州。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西北四十八里理川镇。《元和志》卷39岷州祐川县: “取县西祐川为名也。” 后没入吐蕃。北宋崇宁三年 (1104) 复置,为岷州治。南宋绍兴元年 (1131) 废。
古县名。唐先天元年(712年)避玄宗李隆基名讳,以基城县改名,治今甘肃省宕昌县西北。属岷州。上元二年(761年)地入吐蕃。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复置。南宋属西和州。蒙古废。
①唐贞观四年 (630) 置,属羁縻盖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后废。
②唐先天元年 (712) 改基城县置,属岷州。治所在今甘肃宕昌县西北四十八里理川镇。《元和志》卷39岷州祐川县: “取县西祐川为名也。” 后没入吐蕃。北宋崇宁三年 (1104) 复置,为岷州治。南宋绍兴元年 (1131) 废。
古县名。唐先天元年(712年)避玄宗李隆基名讳,以基城县改名,治今甘肃省宕昌县西北。属岷州。上元二年(761年)地入吐蕃。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复置。南宋属西和州。蒙古废。
①唐先天元年(712)改箕州置,治所在辽山县(今山西左权县)。《元和志》卷13仪州:“因州东夷仪岭为名。”辖境相当今山西和顺、榆社、左权等县地及河北涉县北部地区。天宝元年(742)改乐平郡,乾元元年(
即单马锡。今新加坡。《郑和航海图》 作淡马锡。
即今广东台山市。《明史·地理志》新宁县:“弘治十一年以新会县德行都之上坑蓢置,析文章等五都地益之。”
明洪武初置,后属郧阳卫。治所在今湖北房县东。后废。
东汉改朝阳县置,属济南国。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北七十二里码头乡。以南阳郡有朝阳,故此称东朝阳。西晋属乐安国。南朝宋复改朝阳县。古县名。东汉永平年间以朝阳县改名,治今山东省邹平县西北甜水村。因南阳郡有朝
即今四川绵竹县南清道镇。清道光 《绵竹县志》 卷12: 清道场在 “城南十五里,系石桥滩故址,道光二年监生徐名英倡首开设”。
春秋晋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史记·晋世家》:穆侯七年(前816),“伐条,生太子仇”。古邑名。西周、春秋邑名。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晋穆侯七年(前805年),伐条,生太子仇,即此。
即今浙江苍南县东五十四里炎亭镇。《方舆纪要》 卷94平阳县: 炎亭寨 “在县南、金乡卫东七里,有海口,倭贼从此径犯卫城”。
在今山东微山县 (夏镇) 南。《元和志》 卷9沛县: “微山,上有微子冢。”
青海额鲁特之一。本准噶尔部游牧于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清乾隆二十年 (1755) 平定准噶尔叛乱,其遗族附牧于赛音诺颜者,曰额鲁特; 附牧于青海者,曰绰罗斯,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因该部首领以 “绰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