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山
俗称北竿山。又名北干山、竹竿山。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三十六里。《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青浦县: 干山 “昔时土宜美箭,因名”。
俗称北竿山。又名北干山、竹竿山。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三十六里。《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青浦县: 干山 “昔时土宜美箭,因名”。
即今云南弥勒县西南六十三里虹溪镇。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北宋置,属西安州通安砦。在今甘肃会宁县北。
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八里旧县村。《明一统志》卷23兖州府:少皞陵“在轩辕陵东。前有石坛、石像,又有八卦石”。即“少昊陵”。
唐至德二年(757)改抚安县置,属党州。治所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北蒲塘镇。北宋开宝七年(974)废入南流县。古县名。唐至德二载(757年)以抚安县改名,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西北党州东。属党州。北宋开宝
在今山西汾西县南四十里申村。《旧唐书·地理志》 晋州汾西县:“武德初,权于今城南五十里申村堡置。”即此。
即高都山。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楚宋玉《高唐赋》 云: “巫山女曰: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寰宇记》 卷148巫山县: 高都山 “高邱盖高都也”。光绪
即今湖南醴陵市西三十二里渌水南岸神福港乡。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醴陵县图: 县西有神福港。
在今云南嵩明县西三十三里白邑乡。蒙古宪宗七年(1257)于此置邵甸千户。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邵甸县。《元史·地理志》 嵩明州邵甸:“在州西,治白邑村,无城郭,车蛮、斗蛮旧地,名为束甸,以束为邵。
清乾隆四年 (1739) 置,属山西省。治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隅新城。1912年改绥远县。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城区。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归化城东北筑绥远城,设绥远城厅,为绥远将军
又称达斗拔谷。即今甘肃省民乐县东南扁都口。《资治通鉴》:唐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大将悉诺逻寇大斗谷,进攻甘州,焚掠而去”,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