笮桥
①又名夷星桥、夷里桥、竺桥。战国时秦建。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寰宇记》 卷72华阳县: 笮桥 “以竹索为之,因名”。《晋书·桓温传》: 永和三年 (348),桓温灭李氏成汉,“ (李) 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势众大溃”。即此。
②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太平乡境。《元和志》 卷32卫山县: 笮桥 “在县北三十七里。以竹篾为索,架北江水”。
又称夷里桥。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在此击败成汉军,乘胜长驱入成都。成汉遂亡。
①又名夷星桥、夷里桥、竺桥。战国时秦建。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寰宇记》 卷72华阳县: 笮桥 “以竹索为之,因名”。《晋书·桓温传》: 永和三年 (348),桓温灭李氏成汉,“ (李) 势于是悉众与温战于笮桥,……势众大溃”。即此。
②在今四川茂县西北太平乡境。《元和志》 卷32卫山县: 笮桥 “在县北三十七里。以竹篾为索,架北江水”。
又称夷里桥。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东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在此击败成汉军,乘胜长驱入成都。成汉遂亡。
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山海关南十里老龙头。明天启二年(1622)设龙武营于此。后亦称南海口关。清初设守备于此,康熙二十三年(1684)改设把总驻守。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南海。明天启二年(1622年)设
辽置,在今辽宁朝阳市东新店附近。
①秦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北三十里。西汉改置下辨道,东汉复为下辨县,移武都郡治此。《三国志·魏书·曹休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辨,太祖遣曹洪征之”。《宋书·氐胡传
又名三台山。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六十里。《清一统志·罗定州》:上乌山“有三峰,中峰特峭。乌水所出”。
隋开皇十年 (590) 置,属永州。治所在今广西全州县西七里柘桥村。大业初属零陵郡。唐属永州。五代晋天福四年 (939) 改为清湘县。古县名。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西。先后
北宋置,属阳安县。在今四川简阳市东三十里江南乡。(1)在吉林省敦化市中部。面积312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江东,人口 1730。因位河南而名。1956年设江东乡,1958年改公社,198
在今江西余江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安仁县: 积烟山 “在县 (治今锦江镇) 西南八十里。宋末邑人陈羍与蒙古兵战于此,兵败死之”。古山名。在今江西省安仁县西南。南宋末,邑人陈羍与蒙古兵战于积
在今四川城口县北。清道光 《城口厅志》 卷4: 神田在 “厅北一百五十里。其山最高,绝顶平旷,纵横宽数十里,皆老林地。产洋芋,荞麦最丰熟”。
即蒙古土谢图汗部左翼左中末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巴彦温都尔东北。
亦名大姓云昌寨。在今四川松潘县南大姓乡东北云昌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置云昌寺寨土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