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芨山
在今福建南安市西。《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南安县: 英芨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势盘踞数十里, 中峰尖而势差伏, 旁二峰两翼张, 如鹰振翼,一名鹰山。下有英洋溪,俗名英溪”。
在今福建南安市西。《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南安县: 英芨山 “在县西五十里。山势盘踞数十里, 中峰尖而势差伏, 旁二峰两翼张, 如鹰振翼,一名鹰山。下有英洋溪,俗名英溪”。
①亦作负夏。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礼记·檀弓上》: “曾子吊于负夏”; “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 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 皆此。②即负瑕。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五里。《水经
唐乾宁四年 (897) 置于遂州 (今四川遂宁市)。《新唐书·方镇表五》: “武信军节度使领遂、合、昌、渝、泸五州。” 相当今四川遂宁、大足、江安以东,武胜、重庆市渝北区以西地区。北宋初废。唐、五代方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江口县西三十六里提溪司。明洪武初改为提溪长官司。
亦作熙河路。北宋元符后改熙河兰会路置,治所在熙州 (今甘肃临洮县)。宣和时改为熙河湟廓路。
唐置,属剑门县。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六十里剑门镇北大剑山口。大小剑山峰峦连绵,下有隘路如门,故名。地势极为险要,历为蜀之天然门户,皆为戍守处,兵家必争之地。唐李白 《蜀道难》 诗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明嘉靖间建,在今陕西耀县西北。清嘉庆《耀州志》 卷3: “岸门在州西北八十里分水岭上。嘉靖三十二年参政张涣以虏报急,乃令知州李延宝筑此。”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置,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属
隋开皇元年 (581) 置,治所即今河北易县。《元和志》 卷18易州: “因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 开皇十六年 (596) 置易县为州治。大业初改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名易州,天宝元年
清末分隆坝二族置,为玉树等二十五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杂多县西扎曲河源。
在今广东惠东县东南港口镇南。广袤二十余里,清康熙中建炮台于此。《清一统志·惠州府》“平海山”条:“南折斗入海为大星山,又越海面二十余里为小星山。”
北宋崇宁三年(1104)以癿当川置,属乐州。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后废。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癿当川为来宾城,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北。属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