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山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53眉州: 象耳山 “在彭山县。有杨祐甫十事记”。《方舆纪要》 卷71彭山县: 象耳山在 “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形耸秀,连峰接岭,南至蟆颐山下,有宝研、磨针二溪,龙池、蟹泉诸胜”。今山上有李白读书台、象耳寺遗址及唐宋以来摩岩造像及题刻。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53眉州: 象耳山 “在彭山县。有杨祐甫十事记”。《方舆纪要》 卷71彭山县: 象耳山在 “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形耸秀,连峰接岭,南至蟆颐山下,有宝研、磨针二溪,龙池、蟹泉诸胜”。今山上有李白读书台、象耳寺遗址及唐宋以来摩岩造像及题刻。
在今四川屏山县北。《方舆纪要》 卷73马湖府屏山县: 盐井涡 “在府北四里。其水咸卤,可以煎盐”。
又名宋陂湖。在今浙江海盐县西十四里。《方舆纪要》 卷91海盐县: 贲湖 “周四十里,东接县西九里之天仙湖,西连横湖,南通黄道、彭墩诸湖”。
西汉置,为琅邪郡治。治所即今山东诸城市。高帝八年(前199)封郭蒙为东武侯,即此。东汉属琅邪国。三国魏为城阳郡治。南朝宋属平昌郡。北魏属高密郡。北齐为高密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密州。十八年(598)
①元置,即今山东沂水县东北高桥镇。明废。②元置,属郁林州。在今广西贵港市东南桥圩镇。明改为驿。③清置,属锦县 (后属锦西厅)。即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北高桥镇。《清一统志·锦州府二》 “十三山站” 条下:
古名银山碛。在今新疆托克逊县西南库米什镇一带。清乾隆《西域图志》卷23:库木什阿克玛塔克“在苏巴什塔克北谷口西南一百四十里。……按回语,库木什,银也;阿克玛,积而不散之谓。库木什阿克玛塔克, 即《唐书
秦置,属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汾阳县东南。三国魏移治今汾阳县,为西河郡治。西晋改为隰城县。古县名。秦置,治今山西省汾阳市东南。属太原郡。西汉初封夏侯婴为兹氏侯于此。东汉建安中,分匈奴左部居此。三国魏黄初
即今辽宁清原县东北南山城镇。《清史稿·地理志》 柳河县: 官商路五,“西由南山城子赴开原”。民国熊知白 《东北县治纪要》 辽宁柳河县:“县属南山城子,距柳河县市西南一百二十里,北山城子之南八十里。”
①又名锦江。在今福建建阳市东。《方舆纪要》 卷97建阳县: 锦溪 “ 一名交溪。其源有二: 一自崇安县之崇溪,合武夷水流入境; 一出县西毛虚漈山,交注于东山下,南流达于建溪”。《清一统志·建宁府》 引
在今西藏八宿县西北同卡。清为八宿寺。民国初设八宿宗。1960年改设八宿县。1961年迁驻白马。“八宿”,藏语意为勇士山麓。
①本西周邑,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一里。《史记·穰侯列传》: 秦 “昭王同母弟 (显) 曰高陵君”,即此。②又名吴陵。在今江苏丹阳市西十五里。为三国吴孙坚陵。《三国志· 吴书 · 孙破虏讨逆传》裴松之注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