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通济桥

通济桥

①又名九龙桥。在今江苏南京通济门外秦淮河上。建于明初。《明一统志》 卷6南京: 通济桥“在上方桥东。以上三桥 (即上方桥、中和桥、通济桥) 俱跨濠水 (秦淮河)”。

②在今浙江金华市城区南金华江上。原系浮桥,元元统二年 (1334) 始建木梁桥,清嘉庆十四年(1809) 改建为十三孔石拱桥。《方舆纪要》 卷93金华府: 通济桥 “在府城西南。长七十余丈。临双溪,与问津桥相望”。

③在今福建连江县治南。《方舆纪要》 卷96福州府连江县: 通济桥 “在县治南,跨鳌江上。宋政和四年累石为梁,凡一十六间,长五十六丈有奇。淳祐间改修。明朝因旧址修葺”。《清一统志·福州府二》: 通济桥 “俗呼为江南桥,宋政和中建。本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屡修,嘉庆六年重修”。

④在今云南昆明市东跨金稜河支流上。元末梁王杀段功于此。


在今云南省昆明市东,跨金棱河(今金汁河)支流上。元末梁王杀段功于此。


猜你喜欢

  • 资福寺

    在今广东东莞市城区西南。《舆地纪胜》 卷89广州: 资福寺 “在东莞县一百六十步。有罗汉阁,比丘祖堂建阁成,走惠州,求记于苏轼”。《清一统志· 广州府》: 资福寺,“南汉邵廷琄建。四围以四井为界。寺南

  • 冷口关

    明置,属迁安县。为长城关口之一。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北冷口。地处燕山山脉青龙河支流冷口沙河谷道, 为控御要隘。《方舆纪要》卷17迁安县:冷口关在“县北七十里。明初,三卫贡道由冷口入。有关城……《志》云:东

  • 接舆山

    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五里。《方舆纪要》卷32邹县“距越山” 条下: 接舆山 “以山形如两车相接也”。

  • 乌思藏十一驿站

    元代在西藏设置的驿站。元朝建国后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军政事务,宣政院派员入蕃设立驿站,在乌思(前藏)置索克(索县)、夏克(比如县)、孜巴、夏颇、工(工布江达县)、衮萨、嘉哇(墨竹工卡县)等驿站七处;在藏(

  • 九戍山

    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北碧城镇南。《方舆纪要》卷114罗次县:九戍山“在县(今碧城镇)南五里。以九峰高起而名。一名九涌山”。

  • 重迦罗

    即戎牙路。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苏腊巴亚一带。一说即今印尼松巴哇岛东部之散加尔港。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有专条记述。明张燮《东西洋考》 “西洋针路” 条有重迦罗。

  • 黄川镇

    北宋置,属上洛县。在今陕西商州市西七十里。(1)古镇名。北宋置,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西北。属上洛县。后废。(2)在江苏省东海县东北部,北临沭河,南临鲁兰河。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

  • 汶川驿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北岷江注入金沙江处。《方舆纪要》卷70宜宾县:汶川驿“在府治东北,水驿也”。

  • 南京路

    金贞元元年 (1153) 改汴京路置,治所在开封府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及原阳、延津、封丘等县以南,淮河以北,河南阌底镇及崤山、熊耳山以东,山东曹县、武城、鱼台、安徽砀山县及涡河以西

  • 乌雨勒赫齐卡伦

    即胡裕尔和奇卡伦。清雍正五年(1727)设,在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市西北七卡屯村。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0《北徼喀伦考》作“乌雨勒赫齐”;《黑龙江外纪》卷2作“乌雨尔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