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至羌
南北朝时羌族的一支。《魏书·邓至传》:“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 自称邓至。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土风习俗,亦与宕昌同。”居住范围相当今甘肃东南隅及四川南坪、松潘二县及平武以北地区。主要集中于白水江流域,因号白水羌。
南北朝时羌族的一支。《魏书·邓至传》:“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 自称邓至。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土风习俗,亦与宕昌同。”居住范围相当今甘肃东南隅及四川南坪、松潘二县及平武以北地区。主要集中于白水江流域,因号白水羌。
西汉置,属西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东南胜利乡古城梁村。东汉改为大城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东南古城梁。属朔方郡。东汉改大城县。
即厹由。春秋国名。在今山西盂县东北。《韩非子·说林下》:“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即此。春秋战国时国名。即今山西省盂县。《韩非子·说林下》:“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即此。
古地区名。即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宁夏清水河流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县以北地。秦逐匈奴,取河南地,徙民实之,故名。《史记· 平准书》: 西汉元狩三年 (前120),山东大水,“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
在今江西会昌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会昌县:九仙岩在“县西北五十里。深广三里许”。
明末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分布于今吉林梨树县东南叶赫河流域。驻所在叶赫城(今吉林梨树县东南叶赫满族镇)。《清一统志·吉林二》:叶赫城“叶赫之先,蒙古国人姓土默特,灭呼伦国所居璋地之纳喇部,遂据其地,因
即今湖北随州市北一百一十二里万和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随州北有万和店。
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晒经乡境。《方舆纪要》 卷74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 晒经关在 “卫东北三百里有晒经山。山岭高峻,置关其上”。
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蓝津关 “在县东北”。《清一统志· 太平厅》: 蓝津关 “在厅东三十里。旧名滩津关。四山环阻,中通鸟道,为要害地”。
在今江西乐安县东北。《清一统志·抚州府》:怀仁关“在乐安县东北六十里,接崇仁县界,有关亭。今为铺”。在今江西省乐安县境内。清属乐安县。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侧锡来河上游南岸。清属三姓副都统。《乾隆内府舆图》: 黑龙江下游有 “格根噶珊”。光绪 《吉林通志》 卷17: 混同江北岸,东至海滨旧噶珊有 “格根”。清咸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