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妘姓。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十八里古城村。春秋初为郑武公所灭。《春秋》: 隐公元年(前722),“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即此。后改为鄢陵。

②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十五里楚皇城遗址。《左传》: 昭公十三年 (前529),楚灵王 “沿夏,将欲入鄢”。服虔云: “鄢,楚别都也。” 秦置鄢县。


(1)古国名、古邑名。又作邬。妘姓,西周封国。在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春秋初被郑武公灭后为郑邑。《春秋》隐公元年(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即此。后改称鄢陵。西汉置鄢陵县。(2)古都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市南。春秋、战国时楚都。《左传》昭公十三年(前529年):楚内乱,“(灵)王沿夏,将欲入鄢”,即此。(3)古邑名。即“郾(1)”。


猜你喜欢

  • 浍水

    ①汾水支流。源出今山西翼城县东南,流经绛县、曲沃、侯马、新绛等县市入汾水。《左传·成公六年》: “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 《水经·浍水》: “浍水出河东绛县东浍交东高山,西过其县南

  • 石窦堰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古邺城东。《文选·魏都赋》:“石杠飞梁, 出控漳渠,疏通沟以滨路。”李善注:“石窦桥在宫东……魏武帝时堰漳水,在邺西十里,名曰漳渠堰。东入邺城,经宫中东出,东南二沟夹道,东行出城,所

  • 升仙桥

    亦名升迁桥、驷马桥。战国秦建。在今四川成都市北沙河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城北十里有升仙桥, 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新五代史·庄宗子继笈传》:后

  • 竿山

    俗称北竿山。又名北干山、竹竿山。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三十六里。《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青浦县: 干山 “昔时土宜美箭,因名”。

  • 普安厅

    清嘉庆十六年 (1811) 改普安州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光绪三十四年(1908) 改为盘州厅。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以普安州改置,治今贵州省盘县。直属贵州省。辖有今贵州省盘县和水城

  • 朴族

    一作朴俗。在今西藏比如县东南普宗。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清乾隆《西藏志·外番》、《卫藏通志》作三札。

  • 掘山

    在今河南罗山县南八十里。《清一统志·汝宁府一》: 掘山 “一名窟笼山。竹竿河、月儿湾河皆出于此”。

  • 重庆市

    1927年由巴县、江北二县析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重庆市。1938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都于此,后定为陪都。次年升为中央直辖市。1945年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此举行和平谈判,签定了“双十协定”。1946

  • 涌 (湧) 金门

    为五代吴越国杭州城的西门,因门内有涌金池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增筑杭城,改名丰豫门。明初复名涌金门。1913年拆除,改建南山路。涌金门原有水门、旱门各一,旱门故址在今浙江杭州市涌金门

  • 凉兴郡

    十六国北凉段业分敦煌之凉兴、乌泽,晋昌之宜禾三县置,治所在凉兴县 (今甘肃安西县西南)。隋初废。十六国北凉置,治凉兴县(今甘肃安西县东)。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安西县一带地区。北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