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安县
三国吴改重安侯国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县 (西渡镇) 北。隋废。唐武德四年(621) 复置,属衡州。七年 (624) 又废。
古县名。东汉永建三年(128年)改钟武县置,治今湖南省衡阳县西北。后置侯国。三国吴复为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衡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七年又废。东汉至南朝宋属零陵郡,齐至陈属湘东郡。唐初属衡州。
三国吴改重安侯国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县 (西渡镇) 北。隋废。唐武德四年(621) 复置,属衡州。七年 (624) 又废。
古县名。东汉永建三年(128年)改钟武县置,治今湖南省衡阳县西北。后置侯国。三国吴复为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入衡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七年又废。东汉至南朝宋属零陵郡,齐至陈属湘东郡。唐初属衡州。
即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秧田冲。清有外委把总驻守。
在今河南固始县北五十里淮河南岸朱皋村。元末红巾军刘福通曾据此。《明史·韩林儿传》:元至正十一年(1351),“福通据朱皋”。明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北。元末红巾军刘福通曾据此。明有巡检司
即今河南宜阳县西北八里甘棠寨。《水经·洛水注》:“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周书·陈忻传》:大统十年(544),“侯景筑九曲城,忻率众邀之”。即此。又称九阿。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水经注
亦作华盖营。明万历中筑,在今广西荔浦县东五里。《方舆纪要》卷107荔浦县“镆铘关”条下:“又华盖营在县东。控扼山险,为瑶僮出没之所。《经略志》:县南接府,西通修仁,西北连永福之黄磊,北达阳朔之金宝顶,
即今黑龙江省巴彦县东北三十五里龙泉镇。民国《呼兰县志》卷1:巴彦州东北,“龙泉河屯(距州)二十五里”。
在唐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长寿坊南门之东。宋敏求《长安志》卷10:“本梁太尉吴王萧岑宅,隋开皇四年立,帝为沙门昙延主为延兴寺……(唐)神龙中,中宗为永泰公主追福,改为永泰寺。”
金置,属泌阳县。在今河南唐河县东南。在山东省费县中东部。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胡阳,人口 6600。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名胡扬庄,后演变为胡阳。1952年属费县十二、十三、十四区。
即逻娑。今西藏拉萨。《旧唐书· 吐蕃传》: “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又作逻娑、逻娑城。公元7世纪以后吐蕃的都城。即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逻些、逻娑皆为藏文音译。松赞干布在此建都郭,定为吐蕃的都城。
即今陕西横山县东响水镇。《方舆纪要》 卷61榆林镇: 响水堡 “旧为绥德州属砦,成化二年边臣王復议移黑河山,改名平夷堡。七年,余子俊以平夷水泉枯涸,复还故治”。清初设都司驻守。明正统二年(1437年)
玉树土司之蒙古尔津、永夏、竹节三族的合称。同牧于青海称多县鸦砻江上游咱曲流域。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蒙古尔津族、永夏族、竹节族,同牧咱(扎)曲河流域,统称加迭喀桑(译言三族人民合驻之意)。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