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莎岭
①在今山东金乡县东一里。《方舆纪要》卷32金乡县: 金莎岭 “西自曹县、定陶,东抵鱼台,绵亘三百余里,因地异名,实一岭也”。《清一统志·济宁州》: “上有莎草,映日如金,故名。”
②即金岭。今新疆天山东支博格达山。《新唐书·突厥传》: “有特庞勒居焉耆城,称叶护,余部保金莎岭。” 即此。
①在今山东金乡县东一里。《方舆纪要》卷32金乡县: 金莎岭 “西自曹县、定陶,东抵鱼台,绵亘三百余里,因地异名,实一岭也”。《清一统志·济宁州》: “上有莎草,映日如金,故名。”
②即金岭。今新疆天山东支博格达山。《新唐书·突厥传》: “有特庞勒居焉耆城,称叶护,余部保金莎岭。” 即此。
又作沙顶、吉屯、结登、结顿宗。治所即今西藏边坝县西北沙丁。“沙丁”,藏语意为土顶、高地、土岗。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边坝县城西北沙丁。1960年与边坝宗合并,改置边坝县。
在今福建莆田市南。即濑溪的下游,流经今福建莆田市南木兰山下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段称木兰溪。《明一统志》卷77兴化府:木兰溪“经木兰山下”,故名。宋时在此建木兰陂,为闽省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又称兰溪、南
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科甲村。《清一统志·太平府》 作 “奇村隘”。龙平营有苛村汛,设经制外委驻守。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西北科甲。清时设兵防守。
即今山东青岛市西北胶州湾内红岛。清道光《胶州志》总图有“阴岛”。民国《胶澳志》卷2:“阴岛在胶州湾内,岛之东南端距湖岛子约四海里,岛之东北端距女姑口约三海里。北面多盐田,可通陆地,形成半岛。地势平坦,
①唐光化二年 (899) 改单州置,治所在砀山县 (今安徽砀山县)。辖境相当今安徽砀山、河南虞城及山东成武、单县等地。三年 (900) 徙治单父县 (今山东单县南一里)。五代唐同光二年 (924) 改
又名相思寺。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北北碚区缙云山上。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 (423)。唐宣宗大中元年 (847) 赐额 “相思寺”。因缙云山有相思岩而得名。北宋景德四年 (1007) 改崇教寺。明万历年间改
即浪峤南屿。今台湾省南部屏东县恒春半岛。《清一统志·台湾府》: 浪峤南屿 “在凤山县南二百四十里。一名瑯峤山”。
1921年由丰镇、凉城、兴和三县析置,属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治所即今内蒙古集宁市。1922年改为集宁县。
即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东北黄花甸镇。清咸丰 《岫岩志略》 卷3凤凰城: 黄花甸在 “城西一百五十里”。
在今浙江青田县南瓯江对岸。《方舆纪要》 卷94青田县: 披云山 “在县南三里。大溪经其北,县之水口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