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府
北宋崇宁三年 (1104) 改潞州置,治所在上党县 (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市及襄垣、黎城、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与河北涉县地。金改潞州。元初复改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 复改潞州。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升潞州置,治上党县(即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襄垣、黎城、潞城、屯留、长子、长治、壶关、平顺及河北省涉县等地。金复改置为潞州。元初改为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年)又改为潞州。
北宋崇宁三年 (1104) 改潞州置,治所在上党县 (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长治市及襄垣、黎城、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平顺与河北涉县地。金改潞州。元初复改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 复改潞州。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升潞州置,治上党县(即今山西长治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襄垣、黎城、潞城、屯留、长子、长治、壶关、平顺及河北省涉县等地。金复改置为潞州。元初改为隆德府,太宗三年(1231年)又改为潞州。
民国属澜沧县,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上允镇。
①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射洪县南六十里柳树镇。《后汉书·岑彭传》:建武十一年(35),岑彭伐公孙述,“公孙述使其将延岑,吕鲔、王元及其弟恢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即此。三国蜀为
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河南,东与眉县接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234)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年八月,诸葛
在今陕西眉县东南。《清一统志·凤翔府一》:赤谷水“在郿县东南。《县志》,俗名红河。源出太白山顶太白湫,名太白峡。水自山岩喷飞而下,一名瀑布泉,出谷分三派。……西注渭”。古水名。俗称红河。源出今陕西省眉
唐武德元年 (618) 析阆中县置,属隆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七十里二龙镇。七年 (627)省入阆中县。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四川省阆中市东南。为阆州治。七年废。
即今湖北枣阳市西北四十四里杨档镇。清同治《枣阳县志》卷17《军务》: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捻军数万至县境,“守备熊正喜在杨家垱督团堵剿,阵亡”。
在今湖南永州市西。唐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鱼梁之上有丘焉”。
北周武成元年(559)置,治所在王屋县(今河南济源市西五十八里王屋乡)。隋开皇初废。北周武成元年(559年)置,治王屋县(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济源市一带。天和元年(566年)改西怀州
在今山西隰县北。《周书·韦孝宽传》:北周保定初,勋州刺史韦孝宽 “遣开府姚岳监筑之”。《方舆纪要》 卷41隰州: 姚岳 “果城之而还,后人因谓之姚岳城”。
清置,属四川提督。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建武乡。乾隆四十三年 (1778) 改游击为都司。《清史稿·胡中和传》: 同治三年 (1864),“冬,剿苗匪于建武,腰中弹伤,力战败之”。即此。光绪三十三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