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隐山

隐山

①一名龙山。在今湖南湘潭县西南百里。《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隐山 “山顶有龙湫,山下有池,世传龙神所居,故一名龙王山。唐开元中,有僧人,见茅庵老僧出,问难久之。明日,老僧火其庵遁去。留诗石壁云: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干’。故名隐山”。

②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西三里隐山。《寰宇记》卷162临桂县: “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唐宝历初,李渤出镇,遂寻其源,见石门半开,有水渊澈,乃夷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南宋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 “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 幽深奇丽,石乳万状。唐宋以来摩岩石刻甚多。


(1)又称龙山、龙王山。在湖南省湘潭市西南。海拔437米。宋朝胡文定墓葬于山麓,相传唐开元中有洞山和尚与师访道到此,遇一高僧,遂互为礼拜,相约烧屋入山,隐居于此,故名。山有一寺(龙王寺),二祠(濂溪、三贤),四池(莲花、化龙、洗笔、雷公),八桥(隐水、流叶、通箭、狮龙、栗林、神仙、龙王、珂里)。龙王寺规模较大,正殿牌楼刻“天下隐山”四字,相传系明正德皇帝手书。现寺庙均毁。濂溪祠遗址前尚存垂丝柏、银杏各一株,据传系北宋理学家周濂溪亲手所植,树高十余丈,腰围一丈有五,仍挺拔参天,苍翠欲滴。矿产有煤、锰等。(2)旧称盘龙岗、蟠龙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西。《太平寰宇记》:“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因号隐山。”山上多岩洞,洞洞勾连,水水相通。著名的有朝阳、嘉莲、白雀、北牗、夕阳、南华、招隐等洞,并有唐宋以来摩崖石刻一百余件,最早的是唐代吴武陵等人的《隐山游记》。北牗洞内唐代吴道子观音童子像(清人摹刻)和历代名人题刻,东麓华盖庵内五代贯休“十六尊者”线刻像(清乾隆时重摹),堪称艺术精品。


猜你喜欢

  • 南新桥镇

    在今江苏江阴市南三十余里青阳镇南,实为青阳镇之南端。清光绪《江阴县志》 卷2: 青旸镇 “市廛繁密,大桥跨运河,居市之中,自北新桥至南新桥,街长三里余”。

  • 赤水峡

    在今广西藤县东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08藤县:赤水峡“峡南有岩。相传李白曾过此,谓之李白岩。峡与岩相对壁立,一水中流,林木蔚然,岚气朝夕不散。有赤水峡巡司。《志》云:赤水峡中有金环滩”。

  • 岱山铺

    即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岱山乡 (岱山铺)。清光绪 《大清直省地舆全图》: 定远县东南有岱山铺。

  • 猎径 (逕) 营

    当在今广东开平市境。《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猎径营 “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嘉靖十四年设”。

  • 闽州

    南朝陈永定初置,治所在侯官县 (今福建福州市)。天嘉五年 (564) 废。隋大业初改泉州复置闽州,治所在原丰县 (今福州市)。大业三年 (607) 改为建安郡。唐景云二年 (711) 复改泉州为闽州,

  • 呼伦布雨尔

    即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市。清西清 《黑龙江外纪》 卷1: “呼伦贝尔,一作呼伦布雨尔,通称海兰儿。盖其地有池,一曰呼伦,一曰贝尔,官军屯驻二池间,因以名地。” 清雍正十年(1732) 设总管等员驻

  • 郑家屯

    即今吉林双辽县。旧属昌图县。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于此置辽源州。1913年改辽源县。1940年改设双辽县。区片名。在吉林省双辽市西南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8.7万。原属哲里

  • 贡噶岭

    亦名工噶岭。清于此设贡噶岭土百户,在今四川稻城县南贡岭。《清史稿·四川土司传》:光绪三十一年(1905), 赵尔丰讨巴塘, 理塘正土司“逃往稻坝贡噶岭,啸聚土人为乱”即此。三十四年(1908)改流,

  • 石龙山

    ①在今安徽青阳县东。《方舆纪要》卷27青阳县:石龙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蜿蜒如龙”。②在今浙江庆元县治松源镇西隅。《方舆纪要》卷94庆元县:石龙山在“县治西。蜿蜒如龙”。③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九十里,接武

  • 同谷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成州置, 治所在上禄县(今甘肃礼县西南)。辖境相当今甘肃礼县、成县、西和三县地。乾元元年(758)复改为成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成州置,治上禄县(今甘肃礼县西南)。辖境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