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王旗
和硕特西前旗的俗称。在今青海乌兰县东。后迁德令哈市东。
和硕特西前旗的俗称。在今青海乌兰县东。后迁德令哈市东。
旧作桥口镇,属长沙县。即今湖南望城县西北三十四里乔口镇。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湖南省望城县西北部、湘江西岸。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乔口,人口 6020。柳林江在此汇入湘江,柳林江又
一名坛头山。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海中檀头山。《方舆纪要》卷92宁波府象山县“东门山”条下:“又南十里有大门、担子、石坛等山。或曰石坛山即坛头山,有南北壳、莱蓝等澳,可以避
公元八、九世纪对藏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西藏吐蕃王朝(约629—842)中叶占据青、康大部地区后,藏文史籍中称“蕃”与“大蕃”,意为“西藏与青、康各藏族聚居地区”。《旧唐书·吐蕃传》:“西为大蕃,东实巨唐
南朝宋永初元年 (420) 以南康郡改置,治所在葛姥城 (今江西赣州市东北)。南齐永明初复为南康郡。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南康郡置,治葛姥城(今江西赣州市东北)。辖境相当今江西省赣州、南康等市。
即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金山上的金山寺。《清一统志·镇江府一》:江天寺“在丹徒县金山。旧名泽仁寺,又名龙游寺,通名金山寺。……康熙二十三年有御制金山寺诗,并御赐金山江天寺碑及江天寺祗树二扁额,因改今名”。
①即欧余山。在今浙江湖州市东二十二里。《寰宇记》卷94乌程县:升山,“吴均《入东记》云:“王羲之为太守,常游践,因升此山。顾谓宾客曰:‘百年之后,谁知王逸少与诸卿游此乎?’因有升山之号。”明初常遇春破
从山东淄川东北金岭镇 (今淄博市东)北至铁山。长7.1公里。为胶济铁路支线。1918年动工修建,次年工竣。
明洪武元年(1367)置,属福建行都司。治所在福建南平市东。辖将乐、永安两守御千户所。清顺治十八年(1661)废。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治今福建省南平市东。属福建行都司。洪武四年辖将乐千户所。正
即无终山。在今天津市蓟县北,接玉田县界。《水经·鲍丘水注》: “ 《阳氏谱叙》 言: 翁伯是周景王之孙,食采阳樊。春秋之末,爰宅无终,因阳樊而易氏焉。爱仁博施,天祚玉田。其碑文云: 居于县北六十里翁同
唐代以来对云南的地区总称。泛指唐代的南诏、宋代的大理及元代的云南行省、明代的云南布政司、清代的云南省。古地区名。唐开元末以后南诏、五代唐时长和国、两宋时大理国或其区域名称。《新唐书·南诏传》:开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