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西周封国。初封在今山西河津市东 (一说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周宣王徙封,在今河北固安县东南大韩寨。《诗·大雅·韩奕》: “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王符 《潜夫论》 卷9:“昔周宣王亦有韩侯,其国也近燕。” 春秋为晋所灭。《水经·圣水注》: 圣水 “又东南径韩城东。……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 (按,今固安县南方城) 有韩侯城”。

②战国时诸侯国之一。姬姓。初都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景侯徙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 (前375) 灭郑,徙都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战国策·韩策一》: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秦始皇十七年 (前230) 为秦所灭。

③项羽灭秦后,封韩王成置,都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寻改封郑昌为韩王。辖境相当今河南尉氏县与漯河市以西,宝丰县、登封市以东,舞阳、叶县以北,新密、新郑二市以南地。后为刘邦所灭。


(1)古国名。(1)西周武王子封国,姬姓。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北,一说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南。西周、春秋间为晋所灭。《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晋司马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即此。(2)春秋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后所建之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先后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市),韩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又徙都郑(即今河南新郑市)。最盛时疆域有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东南部等地。因地处秦、魏、楚等大国间,成为四战之地。战国中期以后,逐渐削弱,至韩王安九年(前230年),为秦所灭。(2)古邑名。又名韩原。春秋晋邑。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春秋》僖公十五年(前645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即此。


猜你喜欢

  • 内外管

    在今广东惠东县南。《方舆纪要》卷103惠州府归善县:内外管巡司“在府东南百三十里,地名饭罗冈, 皆洪武初置”。清仍设内外管巡司,雍正十一年(1733)移驻梁化墟(今惠东县西北梁化镇)。

  • 阿月部

    又作牙部、阿雅部。宋大理置,为教合三部之一,属最宁府。在今云南马关县西六十八里八寨镇。元代属临安等处宣慰司。明代置八寨长官司,后为教化三部长官司副长官驻地。清代废为永平里,属开化府。

  • 东北

    地区名。一般指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赤峰市及河北东北部承德地区。1930年《东北年鉴》:“东北省,中华民国领土位在东北之一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以行

  • 界首关

    即镇南关。今广西凭祥市西南四十五里友谊关。《方舆纪要》 卷111凭祥州: 镇南关 “即界首关也”。见“友谊关”。

  • 大名山

    又名大明山、镆铘山。即今广西武鸣县东北大明山,与马山、上林县接界。《明史·地理志》思恩府:“有大揽江,出城东北大名山,下流俱入于郁江。”《清一统志·思恩府》:大名山“在府东三十里。一名大鸣山,与上林、

  • 北满洲

    简称北满。清末民国时,东三省北部之称谓。东北地区称为满洲,满洲之北部称为北满。

  • 观嘉渚

    在今湖南慈利县西三里溇、澧合流处。清初,慈利县曾寄治于此。

  • 广城县

    ①南朝宋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紫阳县南六十里。西魏废帝元年(552)并入宁都县。②西魏置,属番和郡。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境。隋开皇中省入番和县。③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广城县置,属瀛州。治所在今河

  • 鸥浦县

    1929年改鸥浦设治局置,属黑龙江省。治所在倭西们 (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鸥浦乡北鸥浦村)。1947年并入呼玛县。旧县名。1929年由鸥浦设治局升县,治倭西们(今黑龙江呼玛县北鸥浦)。1947年仍名鸥

  • 狼济山

    亦作郎济山。在今广西灵山县西南。《舆地纪胜》 卷 119钦州: “宁悌原,钦江人。少好学,入郎济山读书。” 《清一统志 ·廉州府》: 狼济山 “在灵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脉自管根山来,水流为水车江。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