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父
今河南开封县南。《列子·汤问》 卷5: 北山愚公欲率其家平山以通往来。其妻疑难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注: “魁父,小山也。在陈留界。” 即此。
今河南开封县南。《列子·汤问》 卷5: 北山愚公欲率其家平山以通往来。其妻疑难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注: “魁父,小山也。在陈留界。” 即此。
①在今江苏姜堰市北。《寰宇记》卷130泰州海陵县:“天目山,土山也。在县东六十里。山有双井相对,其水清洌,呼为天目山。”《舆地纪胜》卷40泰州:天目山“发运使蒋之奇于井中获金龙、玉璧三十六”。②一名浮
北宋政和三年 (1113) 改苍孤砦置,属沧州。在今河北青县东。为沿边戍守处。
①西晋末賨族李氏据蜀,史称后蜀,亦称成汉。建都成都(今四川成都市)。②五代十国之一。后唐清泰元年(934),蜀王孟知祥称帝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国号蜀, 史称后蜀。辖境相当今四川和陕西南部、甘肃东南
春秋时筑于湨水旁之大堤。在今河南济源市北。《尔雅· 释地》: “梁莫大于湨梁。” 郭璞注:“湨,水名; 梁,堤也。” 《春秋》: 襄公十六年 (前557),公会晋侯等 “于湨梁”。湨水旁所筑大堤。在今
明置,属越巂卫。在今四川甘洛县西北坪坝乡。清于此置平坝汛。
亦作犹与堆。即滟滪堆。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下瞿唐峡口。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21引李膺《益州记》:“滟滪堆,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故曰滟滪,又曰滛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犹豫也
即今广西平南县东南平山镇新隆村。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平南县图: 东南有新隆墟。
即今河南太康县西南五里口乡。《方舆纪要》卷47太康县:“五里渡在县西南五十里。路通西华县。”
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元年(885)以河中节度使号为护国军,治所在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辖境相当今山西三川河以南、太岳山及析城山以西地区,河南卢氏、栾川、灵宝等县,陕西大荔、韩城、合阳、白水
清光绪元年(1875)置,属台北府。治所即今台湾基隆市。九年(1883)改名基隆厅。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基隆(今台湾基隆市)。属台湾府。辖境约当今台湾省基隆市。光绪九年改名基隆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