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峡
①指今四川重庆市东北二十里之铜锣峡。《水经·江水注》: “江水径阳关……又东径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黄葛峡,“ 《旧志》: 涂山足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即黄葛峡也”。道光 《重庆府志》 以为即长寿县东之黄草峡。
②即黄草峡。在今四川涪陵市西长江岸。清杨伦 《杜诗镜铨》 卷13 《黄草》 注引 《益州记》: “涪州黄葛峡有相思崖,今名黄草峡。山草多黄,故名。”
①指今四川重庆市东北二十里之铜锣峡。《水经·江水注》: “江水径阳关……又东径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黄葛峡,“ 《旧志》: 涂山足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即黄葛峡也”。道光 《重庆府志》 以为即长寿县东之黄草峡。
②即黄草峡。在今四川涪陵市西长江岸。清杨伦 《杜诗镜铨》 卷13 《黄草》 注引 《益州记》: “涪州黄葛峡有相思崖,今名黄草峡。山草多黄,故名。”
即今湖南平江县东南四十六里献钟乡。《清一统志·岳州府二》 “回田市” 条下: “献钟市、义口市皆在 (平江) 县东永安乡。” 大革命时期罗纳川在此领导了有名的 “纸工运动”。
在今安徽颍上县南二十五里淮河北岸。《方舆纪要》 卷21颍州颍上县: 庙台渡 “淮河津济处也”。
①西汉置,属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张家口市。西晋废。②北魏改下洛县置,为广宁郡治。治所即今河北涿鹿县。孝昌中废。③隋开皇十六年(596)改新蔡县置,为舒州治。治所即今河南新蔡县。仁寿元年(601)改为汝
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三龙县置,属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五十里岐山南。《寰宇记》卷30岐山县:“在岐山之阳,因山为名。”大业初属扶风郡。九年(613)移治今岐山县东北八里。唐初属岐州。武德元年
即今天津市西郊杨柳青镇。位于南运河畔,有水运交通之便。《方舆纪要》卷13静海县“小直沽”条载:“《志》云,出县北五十里为杨柳青。”清置杨青巡司、杨青水驿、杨青马驿于此。以年画著名于世。区片名。在天津市
①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越绝书·越地外传》: “葛山者,勾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②在今四川梓潼县西北三十里卧龙山。《舆地纪胜》 卷186隆庆府: 葛山 “旧名亮山。在梓潼县北二
春秋吴地,在今安徽天长市西北。《史记·楚世家》: 平王十年 (前519),“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后人因此常用 “卑梁之衅” 来比喻因小事而酿成剧斗。古邑名。春秋
唐武德七年(624)置,属南云州。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贞观三年(629)属匡州。武则天时改置蒙舍州。古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置,治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属南云州。后废。
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北九十里。《水经·沂水注》:卢川水“出鹿岭山,东南流,左则二川臻凑,右则诸葛泉源斯奔乱流,径城阳之卢县……又东南注于桑泉水”。
又作率水。即今黑龙江省青冈县东通肯河。源出小兴安岭,南流入呼兰河。《金史·太祖纪》:太祖“以偏师伐泥厖古部跋黑、播立开等,乃以达塗阿为向导。沿帅水夜行袭之, 卤其妻子”。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