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山

龙山

①在今河北迁安县南十五里。海拔266米。《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龙山在“府西四十里。山势蜿蜒,其形似龙”。因名。

②又名遂城山、龙堂坡。在今河北徐水县西五十里。《隋书·地理志》:遂城县“有龙山”。又《方舆纪要》卷12安肃县:龙山“俗名龙堂坡,以其盘绕深曲也”。

③在今河北卢龙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7永平府卢龙县:龙山“山势蜿蜒,其形似龙”。

④一名封龙山。在今山西浑源县西南三十里。《魏书·太宗纪》:北魏泰常二年(417),“司马顺之入常山,流言感众,称受天帝命,年二十五应为人君,遂聚党于封龙山”。即此。《方舆纪要》卷44:龙山“夏时雨过, 山气上腾如龙, 因名”。

⑤一名和龙山。在今辽宁朝阳市东。《水经·大辽水注》:“白狼水又东北径龙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地也,使阳裕筑龙城。”即此。

⑥覆舟山的别称。在今江苏南京市城区东北,太平门内西侧。《方舆纪要》卷20上元县:覆舟山“ 一名龙山”。

⑦原名岩山。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南朝宋孝武帝改名龙山。大明六年(462)葬殷贵妃于此,宋武帝景宁陵亦在此。《宋书·符瑞志》:大明六年,甘露降“秣陵龙山”。即此。

⑧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之北。《越绝书·吴地传》:“无锡西龙尾陵道者,春申君初封吴地所造也。”苏东坡《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即此。

⑨即龙眠山。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八十里。《寰宇记》卷126舒城县:龙山,“按《括地志》云:龙山在舒城,以山状如龙形”。

⑩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十二里。《陈书·宣帝纪》太建四年(572)闰月辛未诏曰:“姑孰饶旷,荆河斯拟,博望关畿,天限严峻,龙山南指,牛渚北临。”《元和志》卷28当涂县:龙山,“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11)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宋《淳祐临安志》卷8:龙山“在嘉会门外,去城十里”。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大阅于龙山,即此。苏轼有《龙山真觉院瑞香花》诗。

(12)在今福建漳州市东北十里。《清一统志·漳州府》:龙山,“北来诸山, 此为最秀, 其地宜茶”。

(13)在今福建清流县南。明嘉靖《清流县志》卷2:龙山“俗名南寨山,在县坊郭里。……群峰高耸,起伏如龙奔走之状,阴阳家有左龙右虎之说,故名”。

(14)在今福建南平市北。《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南平县:龙山在“府治北。城环其巅,一名龙骑山”。

(15)在今福建顺昌县南三里。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龙山“在顺昌县治南石豆乡,南望一峰如游龙状”,故名。正德《顺昌邑志》卷1:龙山“在石豆都。余良弼尝创庵山下,为游息之所, 自号‘龙山居士’,今遗址尚存”。

(16)即今福建福清市东龙山。《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福清县:龙山“在县东二十余里,一名瑞峰山,海口、镇东二城在焉。巅有石塔,可观海口”。

(17)在今江西万载县城北。明《寰宇通志》卷39袁州府:龙山“在万载县后。以龙江经其下,因名”。《清一统志·袁州府》:龙山“其势峛崺,为县之镇。官衙缀倚其麓,俗呼官山”。

(18)在今山东章丘市西。1928年春在城子崖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初命名为“龙山文化”。

(19)亦名金螺山、白佛山。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魏书·地形志》:无盐有龙山。《水经·汶水注》:“汶水又西径危山南,世谓之龙山也。”《清一统志·泰安府一》:龙山“《旧志》: 一名金螺山,亦曰白佛山”。

(20)在今山东滕州市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32滕县:龙山“峰峦奇秀,上有龙湫”。

(21)在今山东蓬莱市西南四十里。《隋书·地理志》:东莱郡牟平有龙山。《方舆纪要》卷36蓬莱县“石门山”条下:龙山“上有龙洞及龙冈,旧尝置铁场于此”。

(22)在今河南宝丰县东南三十五里。《元和志》卷6龙兴县:“大龙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刘累学扰龙,迁于鲁县。因以名山。”

(23)一名善应山。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四十里。晋左思《魏都赋》:“虎涧龙山。”指此。《隋书·地理志》:魏郡灵泉县“有龙山”。《清一统志·彰德府一》:龙山“一名善应山。山东南有善应村,洹水伏流出焉”。

(24)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十五里。《晋书·孟嘉传》:嘉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 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舆地纪胜》卷64江陵府:龙山“《江陵志》云:在江陵县西。昔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落帽。今有落帽台”。

(25)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清一统志·襄阳府一》:龙山“在均州东南七十里,下即均水口”。

(26)在今湖南新邵县东北,与连源市及邵东县接界。《方舆胜览》卷26宝庆府:龙山“介于二邑之间,秀峰四出,上有龙池泉”。《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龙山“在湘乡县西一百八十里。山颠有池,池中多鲤。常有烟雾,相传以为龙。涟水出其下”。

(27)在今广东海丰县东二里。《方舆纪要》卷103海丰县:龙山在“县东二里。山势蜿蜒,盘踞龙津水口”。

(28)即黑龙山。在今广东汕尾市西北。《寰宇记》卷160惠州海丰县:龙山“在县南大海之上。尝有黑龙藏于山穴。时兴云雨,腾翔海水,故曰龙山”。

(29)在今广东信宜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04信宜县:龙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势峻险,南有石孔,约深五丈许,谓之风窖。北有石孔,其深不测,谓之角窖。相传有龙潜焉”。

(30)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隋书·地理志》:河源县有龙山。

(31)在今广东新兴县南。《舆地纪胜》卷97新州:龙山“在州南”。《清一统志·肇庆府》:龙山“在新兴县南三十里。周五十里,蜿蜒如龙之蟠。……山有龙山寺,后有峰曰三宝顶,两冈夹峙,左曰左天王岭,右曰右天王岭。右岭大石上有一小石,状如负子,曰舁子山。距山里许曰香灯冈,有瀑布,下注石坪”。

(32)在今广西贵港市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111贵州:龙山“山有茶利,摘茶而鬻者,不啻二百余家”。《方舆纪要》卷108贵县:龙山“山势险峻,绵亘深远。《新唐书》:贵州有龙山府,盖府兵防戍处也。山产茶,沙江出焉。论者以为藤峡之右臂”。

(33)即卧龙山。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五里。《宋史·慕容德琛传》:淳化五年(994),李顺部张余率众十余万攻夔州,“与顺战龙山”。即此。

(34)在今贵州都匀市西五里。本名蟒山,明张翀改今名,建龙山道院于上。《方舆纪要》卷121都匀府:龙山“高万仞,双峰插天,为府境之望”。

(35)在今贵州惠水县西。《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龙山“在州西。《志》云,在程番司(今惠水县)西二十里”。

(36)在今贵州石阡县东南。明曹学佺《名胜志》:“龙山在府城东南隅。山下有风鬼洞。知府余志《辩略》云,府后高崖曰龙山,矗耸云表,左崖畔一古洞,门敞若户……石隙中有水泻下,潭深莫测。”大风时发,又名风鬼洞。


(1)古山名。(1)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南。东晋桓温曾登此山宴集僚佐。(2)在福建省清流县南。明嘉靖《清流县志》山川:龙山“俗名南寨山,在县坊郭里……群峰高耸,起伏如龙奔走之状,阴阳家有左龙右虎之说,故名”。元季陈友定曾于此垒城屯兵。(3)即“岩山”。(2)今山名。(1)燕山余脉。在河北省迁安市东南。相传齐桓公征令支时,曾在此顺蚁穴挖泉取水,故称龙泉山,简称今名。山体由变质岩、灰岩构成。最高点海拔266.3米。植被为以油松、板栗为主的人造林。山腹有大秦铁路龙山隧道。山麓爪村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在山西省浑源县恒山西。山形似龙,故名。海拔 2226 米。古有龙山庙,风景秀丽。金代诗人元好问、张德辉、李治常游此山,号“龙山三老”。山南有恒山林场,山北为浑河平川。(3)在江西省东乡县城西。有九道红石岗,如九龙聚首,前面又有一小石山,人称“九龙戏珠”,故又名会龙山、龙山。明代建有汝东书院,清时改为义学堂。山下有会龙桥,桥西龙山石壁上刻“师水”两大字,为明县丞武柱国手书。师水泉流,能酿出佳醪美酒。古人曾诗赞此泉所酿之酒:“独有此泉最幽旷,石气清清碧泓涵。冷香一线透山骨,明珠迸裂抽瑶簪。”师水侧有登山古道,宽丈余,两边绿树浓阴。穿古道拾级而上便是桃花林。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老师徐良傅到此畅游,并写下一首《龙山杂言》:“虹石桥边村巷,龙珠村里人家。莫道仙源易认,村村处处桃花。”(4)在山东省滕州市城北。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部延伸入邹城市境。主峰海拔415米。山势磅礴起顿,蜿蜒如龙,故名。山东泉池“龙湫”,旧时逢旱,民以祷雨辄应,因又称灵山。山体为花岗岩,山头有泉,名“圣井”。山上土石相间,中部东、西两面大部绿化成林。山周采石作业塘毗连相望。(5)在河南省宝丰县东南,东接擂鼓台,西邻西山。外方山余脉。西北—东南走向。神话传说夏代孔甲时御龙氏刘累曾养龙于此,故名。主峰海拔464米。(6)在湖南省中部,跨涟源、新邵、邵东、双峰四县市。最高点岳坪峰(一称岳平顶),海拔 1513.6 米。山有老龙潭,相传唐末某天中午,突然天昏地暗,雷雨交加,山上井水猛涨,跃出奇蛇,形似蛟龙飞舞,故名。山上林木茂密,翠竹丛生,盛夏无暑。岳坪峰上曾有药王殿,始建于唐,今残迹犹存。现山上办有林场,主产杉、松、楠竹,杂木亦多,并产药材。山下建有白马水库。(7)在广东省新兴县中部,距县城13千米。因峰峦起伏,峻峭葱茏,势若游龙得名。海拔164米。山脚下有国恩寺,始建于唐初,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故居及圆寂之所,寺宇壮观,寺内佛像齐全。寺前下方有温泉宾馆,泉水温度达74℃。(8)在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东北。山上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稀有药用植物龙血树、龙眼树、萝芙木等。林中有野牛、野猪、鹿、岩羊、蟒蛇、猴、孔雀、白鹇等珍禽异兽。现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3)集镇名。(1)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东北部。属曹宅镇。人口 1230。产柑橘、黄桃。公路通金华市区。(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西北部、洛清江支流西河东岸。龙江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150。因后山形似龙,故名。主产稻。盛产木材、罗汉果,有“罗汉果之乡”之称。有木器、水电等厂。为农贸集市及木材集散地。公路通寿城、临桂。(3)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部、丹江北岸。属城关街道办事处。人口800。以东龙山得名。产小麦、玉米、稻。产手工艺品“狗娃哨”。西界公路经村南。古迹有唐裴度祠、尧女墓,明龙山双塔。(4)村名。在山东省章丘市西部。属龙山镇。人口 3750。唐为全节县治,北宋设龙山镇,元置般水镇,明复名龙山。村中建有龙王庙,望之像山故名。主产小麦、玉米、甘薯、棉花、蔬菜。特产龙山小米。胶济铁路、济青公路经此。村东有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


猜你喜欢

  • 新土尔扈特部

    清科布多参赞大臣管部之一,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乾隆三十六年 (1771),其台吉舍稜与从子沙喇扣肯率部随渥巴钖汗从额济勒(今俄罗斯伏尔加河) 东归投附清朝,皆授札萨克,分编二旗,设一盟,称青塞

  • 泠道县

    一作炩道县。秦置,属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四十里。西汉初属长沙国,后属桂阳郡,元鼎六年 (前 111)属零陵郡。《水经·湘水注》: 湘水 “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

  • 押懒路

    即耶懒路。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塔乌黑龙流域。《金史·地理志》 恤品路: “耶懒又书作押懒。”

  • 武口城

    亦名武城。在今湖北黄陂县东南长江北岸沙口村。《梁书·武帝纪》: 南齐中兴元年 (501),“吴子阳等进军武口,高祖乃命军主梁天惠据渔湖城,唐修期、刘道曼屯白阳垒,夹两岸而待之”。

  • 海门

    ①指长江入海处。《资治通鉴》: 五代梁贞明五年 (919),吴越王镠攻吴常州,徐温拒之,“陈璋以水军下海门出其后”,即此。②一作鳖子门。系春秋至明代的钱塘江入海口,在今浙江萧山市东北坎山镇与赭山镇之间

  • 泰州

    ①北魏延和元年 (432) 改雍州置,治所在蒲坂县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五里蒲州镇东南)。辖境相当今山西永济、万荣、临猗等市县地。太和中废。东魏天平中复置。北周明帝二年 (558) 改为蒲州。②唐武

  • 析水

    即淅水。今河南卢氏、西峡、淅川县境之老灌河。《水经·丹水注》: “析水出析县西北宏农卢氏县大蒿山,南流径修阳县故城北,……南流入丹水县,注于丹水,故丹水会均,有析口之称。” 《元和志》 卷21邓州内乡

  • 偏凉汀

    在今河北滦县北四里滦河岸。《方舆纪要》卷17滦县 “横山” 条: “东麓临滦河,石立水激,有潭极深,号偏凉汀。正德十三年车驾东巡,观渔于此。《志》 云: 偏凉汀,旧漕运泊舟处也。悬崖有径,亦正德中所凿

  • 如西县

    1940年苏中革命根据地由白蒲、丁堰、柴湾间通扬运河一线以西地区析置,治如皋城(今江苏如皋市)。1945年11月改名如皋县。旧县名。苏中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江苏省如皋县白蒲、丁堰、柴湾及运盐河以

  • 兴隆

    集镇名。在河南省开封县城东郊。兴隆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400。旧时村中有一兴隆庵,村以庵名。有农机、棉花加工等厂。陇海铁路经此,公路通县城和开封市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