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九品

九品

① 九卿的别称。《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②官阶等级制度。三国魏始置,将各种官职划分为九个等级,自一品至九品,由高至低,依此享受禄秩及其它待遇。晋、南朝宋、齐对一些官职的品阶有所调整,仍沿用其制。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改为十八班,陈复旧。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沿用九品制,并加设从品,自第一品至从九品分十八个等级,每等级中又分上、中、下三阶,共为五十四阶;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后,改为从三品以上不分阶,自第四品以下分上、下阶,共分三十阶。北齐沿北魏之制,西魏、北周改为九命之制。隋初沿用北齐之制,炀帝时罢上、下阶,唯留正、从品,共十八个等级。唐、五代除勋官仅有正、从品外,职事官、文散官仍沿前制,自第四品起复分上、下阶,武散官自第三品起即分上、下阶。宋沿唐制。元、明、清保留正、从品,品内不分阶,文武职皆同,不够从九品者,称不入流。隋、唐时流外官自勋品(相当于第一品) 至第九品另设九个等级,不分正、从品。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内部的等级。自第一品至第九品分九个等级,称为乡品,由中正评定。乡品的等级与入仕时的起家官及以后所任的官职都有一定的联系,被中正降品后,官职亦随之而降。参见“九品官人之法”。


1、九卿的别称。《国语·周语中》:“内官不过九卿,外官不过九品。”韦昭注:“九品,九卿。”

2、官阶等级。《汉书·古今人表》把官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之后,三国魏司空陈群又把官职分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最高的为一品,最低的为九品。黄钺大将军、三公、诸国王、公、侯、伯、子、男、大丞相为一品;四征将军、四镇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为二品;兰台谒者、都水使者、书令史、县令县长等为九品。北魏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二等,自四品至九品,正、从又分为上、下两阶。唐宋两朝文职官阶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分上下阶。元明清只有正从而无上下阶,文武职一样。

3、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内部的等级,又称乡品。

猜你喜欢

  • 命妇八品

    金朝的内命妇分为八品。正一品的五员: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二品的九员: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称为九嫔。正三品的有婕妤九员,正四品的有美人九员,正五品的有才人九

  • 熟纸装潢匠

    杂任职名。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于门下省弘文馆置,员额九人,掌熟纸装裱之事。

  • 南掌客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秋官府宾部中大夫南掌客上士佐官,正二命。

  • 南京交钞库使

    官名,金朝置。正八品,掌出入钱钞兑便之事。其佐官有副使一员,正九品。见《金史·百官三》。

  • 文林郎

    官名。①散官。隋文帝开皇六年 (586)置为八郎之一,从九品上,炀帝大业三年 (607) 罢。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置为从九品上文散官,宋初因之,神宗元丰三年 (1080) 废。金、元皆用为文散

  • 大行台工部尚书

    官名。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置一员,正四品,职如工部尚书,兼掌刑部事。

  • 右旅贲倅长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右旅贲率上士属官,正一命。

  • 副都御史

    官名。明洪武十六年(1383)置,为都察院副长官。左、右各一人,正四品。十七年升正三品。建文(1399—1402)中改御史大夫。成祖即位,复旧制。南京都察院亦置,无左职。佐都御史掌都察院事。

  • 威毅总管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威毅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

  • 功德副使

    官名。西夏设,为功德司副官,佐功德正使掌司事。下设通判、承旨等职。元朝于同知下设副使,正四品,下设经历、都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