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清末所设之新式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置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大臣一人,总教习一人。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停办。二十八年复校,增设预备科 (政科、艺科)、速成科 (仕学馆、师范馆)。二十九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又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专设京师大学堂总督一人。大学堂分为经学科、政法科、文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八个分科大学和通儒院。译学馆、宗室、觉罗、八旗中、小学堂、进士馆、医学馆、编译局改由学务大臣统辖。三十二年,直隶学部。宣统二年 (1910) 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辛亥革命后改称北京大学。


国家设立的大学名。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邢部侍郎李端棻奏请建立大学堂,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元月御史王鹏运又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得到光绪帝的批准,下谕筹办。同年五月,总理衙门上报了由梁启超草拟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并派孙家鼐为京师大学堂的管学大臣,工部侍郎许景澄为总教习,于官书局原址正式创建京师大学堂,目的在于“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京师大学堂章程》是按日本学规参照本国情形起草的,其主要内容为:第一,中西并重,以西学为学堂之一门,不以西学为学堂之全体;以西文为西学之发凡,不以西文为西学之研究;第二,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种,普通学科毕业后,再学习专门学科一门或两门;第三,京师大学堂既是学校又是中央教育行政机关,兼管全国各省教育行政和学堂;第四,京师大学堂设藏书楼、仪器院,并在上海等处开设编译局,编辑大、中、小学教科书;第五,京师大学堂内另设一师范斋,以培养教师,附设一小学,使师范生有实习之地;第六,京师大学堂学生来源有两类:一是翰林院编检、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上及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之愿入学堂肄业者;二是各省中学堂毕业生。维新运动失败之后,虽然新政停止实行,但筹办京师大学堂仍然继续进行,不过在顽固派统治之下,京师大学堂于此年十一月开学时只有仕学院,令举人、进士出身的各京曹入院学习,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二堂,学生不及百人,上午自习经史,午后学自然科学与外文,性质仍同于旧式书院。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学生渐多,将近二百人,乃选拔其优秀者,别立史学、地理、政治三堂。其余改名为立本、求志、敦行、守约诸堂。仕学院学生分隶于史学、地理、政治三堂,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学校被迫停办。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元月复校,改定章程,先设预科,分政科、艺科两门;设速成科,亦分两门,即为已做官的官员学习新知识而设的仕学馆与培养师资的师范馆。其译局由旧官书局筹办,一设京师,一分设上海。九月,大学堂招生,录取仕学生五十七名,师范生七十九名。十一月,同文馆并入,设英、法、俄、德、日五国语言文字专科。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闰五月,特派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同商办京师大学堂,增设进士馆(为新进士学习新知识而设)、医学实业馆。六月,又奏请改同文馆为译学馆,分授英、俄、德、法、日五国语言文字,兼习各种科学。十一月奏派学生赴外洋留学,派往日本三十一人,西洋十六人,又奏请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大学堂另设总监督一员,专管大学堂事务。于是诏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以大学士孙家鼐充任。十二月,以大理寺少卿张亨嘉为大学堂总监督。凡译学馆、进士馆、医学馆、译局等均直辖于学务大臣而不隶大学堂。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定大学堂属于学部,总监督为专官,秩正三品,下设经、法、文、工、商五科监督各一人,教务、庶务、斋务各提调,均聘请通晓学务者充任。至宣统二年(公元1912年),大学堂发展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五月,改为北京大学。

猜你喜欢

  • 园丞

    官名。西汉属太常,掌守陵园,东汉沿置,员一人,秩三百石。南朝宋华林园丞亦省称园丞。唐朝太子家令寺典仓署掌九谷、庶羞及园圃种植之事,亦置园丞二人。1、官名,为陵园丞的省称,为陵园令之副,属太常。《后汉书

  • 侍者

    官名。春秋置。君主近侍小臣。女官名,汉置,掌侍皇帝。《汉书·叙传上》:“会许皇后废,班倢伃供养东宫,进侍者李平为倢伃,而赵飞燕为皇后。”

  • 麟趾学士

    即“麟趾殿学士”。

  • 官署通称,即分科办事机构。战国时秦国郡县所属职事部门泛称曹。《睡虎地秦墓竹简 ·语书》:“发书,移书曹,曹莫受,以告府,府令曹画之。其画最多者,当居曹奏令、丞”。汉朝自公、卿至郡县皆分曹治事。主管者正

  • 大左司徒

    官名。春秋鲁国置。大司徒别称。《鲁大左司徒元鼎铭》: “鲁大左司徒元作善鼎,其万年眉寿,永宝用之。”

  • 上军尉

    官名。又称“舆尉”。春秋晋置。大夫爵。晋国军制,上、中、下三军皆设军尉,掌供将、佐的驾车御官及训练士卒。《左传·成公十八年》: “晋悼公即位于朝,始命百官”,“卿无共御,立军尉以摄之”,“铎遏寇为上军

  • 板职

    官制用语。指不由吏部正式任命,而由地方军政长官自行选用的官职。南北朝时,还常作为授予年老军人或平民的虚衔。《北齐书·废帝纪》: “诏九州军人年七十已上授以板职。”参见“板”。

  • 司书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天官府司会中大夫属官,正三命。《周书·颜之仪传》:“世宗以(之仪)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废。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有司书上士二人,中士四人,所掌与司会略同

  • 次俟利发

    官名。突厥有此官,为高级官员。见《北史·突厥传》,参看“次设”条。

  • 郎宫

    ① 汉朝对中郎、侍郎、郎中等的统称。亦称“郎吏”。参见“郎”。②南北朝对尚书郎中、侍郎的统称。隋、唐以来泛称尚书都省左、右司及六部诸司郎中,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