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

官名。清代内阁设此官,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见《清史稿·职官一·内阁》。


官名。明代仿宋制置大学士若干人,以殿阁为名,初设华盖、文华、武英三殿及东阁、文渊阁二阁大学士,仁宗时又置谨身殿大学士、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通称内阁大学士。他们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大学士的官阶为五品,远在尚书侍郎之下。但由于实权甚重,其加官常至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一般称为辅臣,俗称阁老。首席辅臣称为首辅,即当首相之任。清初在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以后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即成为内阁的主官。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规定,大学士以中和、保和、文华、武英四殿,文渊、东阁二阁系衔,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定大学士满、汉各二员,系衔改四殿二阁为三殿三阁,即省去中和殿增入体仁阁。至于何人用何名,由皇帝个别临时指定。清代的大学士官阶远比明制为高,初定满洲一品,汉人二品,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俱改为正二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升为正一品,在所有文职中居第一位,一般以授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拜相,享有极高的荣誉。在公私礼节上都以中堂为称呼,不直称其名,即使加有师、保的荣衔或有侯、伯的爵号,仍称中堂。大学士本身的任务是辅佐皇帝,处理机要事务,随时备皇帝的召见,并替皇帝草拟诏旨。大学士例有兼职,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洪承畴兼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开始,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和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两次规定兼各部尚书衔。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虽下令裁汰兼衔,历年仍有管理部务者。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始完全取消大学士兼尚书虚衔。自军机处成立后,大学士本身处理机要的任务亦移归军机处,任大学士之职遂等于空的荣典。

猜你喜欢

  • 检校吏部尚书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享;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充媛

    嫔妃名。唐朝置,为九嫔第九,正二品。宋、金皆为正二品内命妇。内命妇名。唐制九嫔之一,为皇帝之妾,秩正二品。金代亦以充媛等九人比九嫔,视正二品。

  • 京畿

    天子建都之地称京畿。即首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管辖地区。政区名。京指京城,畿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汉代的“三辅”、唐代的“四辅”,合指京城及其附近地方。《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曩者汉

  • 掌藏

    官名。唐朝置为太子内官,三员,从八品,掌东宫财货、珠宝与锦彩出入,隶司则。女官名。唐代太子内官中有此官,从八品,掌财货、珠宝、缣。见《新唐书·百官二·太子内官》。

  • 德教学士

    官名。南朝陈置,为文学侍从。《陈书·顾从典传》: “丁父忧去职,寻起为德教学士”。

  • 副镇抚

    官名。明初掌军事司法的职官。详见“都镇抚”。

  • 右觉义

    官名。明清僧录司之官员。分掌天下释教之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一人,从八品。康熙十三年(1674)定设一人,亦为从八品。依例升迁左觉义,缺出由候补僧官升补。

  • 司士上士、中士

    官名。见“司士中大夫”。

  • 典事史

    官名。北魏置。《魏书·崔光传》: “有典事史元显献四足四翼鸡。”《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认为即南朝的典事,相当于后来尚书六部的主事。参见“典事”。

  • 武旅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四班,与轻车将军等同班,代旧辅国将军; 大通三年(529)定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二十四班。陈沿置,改为拟五品,比秩千石。如加为武旅大将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