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右卫将军

右卫将军

官名。三国魏元帝咸熙二年(265) ,司马昭卒,司马炎即晋王位,分中卫将军为左、右卫将军,以赵序任此。掌佽飞虎贲及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属下还有虎贲、羽林、上骑、异力、命中虎贲等五部督,负责宫禁宿卫。西晋初,属中军将军,后属领军将军(中领军)。为禁卫军主要统帅之一,权任很重,多由皇帝亲信之人担任。员一人,四品。与领军、护军、左卫、骁骑、游击等六将军合称为六军。十六国前秦、北燕、南燕亦置。南朝宋四品。南齐高帝建元二年(480) 诏,二卫将军每晚留一人宿直宫中。南朝后期,此职亦统兵出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定为十二班,陈三品、秩二千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从二品下,二十三年改为三品,孝明帝正光元年(520) 改为员二人。北齐时为右卫府长官,员一人,三品。掌右厢,与左卫将军共主朱华阁以外禁卫事务,各有武卫将军二员以协助其理事。隋初,为“十二卫”中的右卫副长官,员二人,从三品,协助右卫大将军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炀帝大业(605—618)初,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此职改为右翊卫将军。唐复置,仍为右卫副长官,从三品。佐右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之法令,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非上日,以其一人押仗,若阙,则以中郎将代之,掌贰上将军事。宋朝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为武臣赠典,或为武官责降散官。北宋前期为三品,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降为从四品。辽朝沿置,属南面官。位左卫将军下,无实职。


将军名,三国魏时司马炎分中卫将军为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掌佽飞、虎贲及前驱、由基、强弩三部司马,以及虎贲、羽林、上骑,异力等五部督,负责宫禁宿卫。西晋沿置,初属中军将军,后属领军将军,为禁卫军统帅之一。其后十六国前秦、南燕、北燕、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北齐皆置。隋炀帝改左、右卫将军为左右翊卫将军。唐复为左右卫将军,右卫将军为右卫副长官,从三品,佐右卫大将军统领宫廷禁卫政令,总掌诸曹职事。宋、辽也置。见《晋书·职官志》、《隋书·百官志》、《新唐书·百官四上·十六卫》。

猜你喜欢

  • 旌节

    周朝使臣所持作为通行凭证的符节。《周礼·地官·掌节》: “道路用旌节。”唐代符节的一种。参见“节”。

  • 千人

    官名。秦及西汉初属中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后更属执金吾。又,边郡、属国都尉及西域都护皆置之,为武职。西汉置,为领兵的武官,位在都尉下。将军、中尉(即执金吾)、属国都尉、西域都护都设此官。《汉书·

  • 文官处

    官署名。民国置,为国民政府直属机关之一。设文官长一人,承国民政府主席之命,指挥监督所属职员,掌理关于国务会议及府内一切文书、机要、印铸等事。下分文书、印铸两局。

  • 典军郎将

    官名。三国魏置。统领宿卫军兵。《晋书·宗室传》: “ (司马遂) 仕魏关内侯,进封平昌亭侯,历典军郎将。”官名,三国魏置,掌领宿卫军。《晋书·宗室传·济南惠王遂》:“仕魏关内侯,进封平昌亭侯,历典军郎

  • 工部司务厅

    工部内部机构。清沿明制置,掌收受外省各衙门文书,呈工部堂官阅后,编号登记,分发各司办理;并掌各司处吏员工役的任用管理。设满、汉司务各一人,下设承发科,有经承二人。

  • 宗子

    ①周朝谓嫡长子,又称“大宗子”。《诗经·大雅·板》: “怀德为宁,宗子维城。”郑玄笺: “宗子,谓王之适子。”《礼记·曾子问》: “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孔颖达疏: “宗子,大

  • 都水

    官署名。汉朝中央、郡国皆置。主修护水利设施或收取渔税。西汉太常(奉常)所属都水专管皇帝陵园区域内之水利事务,大司农、少府所属都水主管地方水利事务。水衡都尉亦设置长、丞。东汉唯置于郡国。官名。秦汉设都水

  • 中书分省

    官署名。元末置于有关行省,以处理军政事务。自顺帝至正十一年 (1351) 起,先后于济宁(今属山东)、彰德 (今河南安阳)、陵州 (今山东德州),冀宁 (今山西太原)、保定、大同、真定 (今河北正定)

  • 北王府

    即“北大王院”。官署名。太平天国官爵不分,前期诸王都设置一套大体相同的王府机构,以处理国家政务。北王府设官如下:六部尚书,掌理政务,北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一至六尚书,计三十六人。承宣

  • 左右旅贲率倅长中士

    官名。见“左右旅贲率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