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勋郎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司勋侍郎置,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名司勋郎中,为吏部司勋司长官。
官名。隋文帝置司勋侍郎,隋炀帝改为司勋郎;掌官吏勋级。见《通典·职官五·吏部尚书》。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司勋侍郎置,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名司勋郎中,为吏部司勋司长官。
官名。隋文帝置司勋侍郎,隋炀帝改为司勋郎;掌官吏勋级。见《通典·职官五·吏部尚书》。
官名。隋置,属翊卫府,掌侍卫。见《隋书·百官下·十二卫》。
清朝吏目、巡检、典史之类佐杂官吏班次。详“班”条③。
匈奴官名,有左右,掌领兵,辅王政。见《后汉书·南匈奴传》。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北王府,员额八十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彩”。
宋朝乡兵统兵官名。保甲乡兵以五百家为一都保,选众人所服者一人为都保正。枪仗手以二百五十人为一都保,设都保正一人领之。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虞部下大夫泽虞中士佐官,正一命。
官名。战国楚曾(即随)等国置。曾侯乙墓出土竹简所载有“新官令”官职名。
官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1013) 置,位在昭仪之上。
官署名。东晋末刘裕丞相府分贼曹而置,后成为公府、将军府属曹,长官为参军。南朝宋小府不置。南齐、梁、陈沿之。北魏诸州府,北齐三师、二大、三公府,护军府,诸州府,诸镇均置,长官为参军事。掌盗贼徒流事。
明清宗人府宗令之别称。以其掌皇九族之属籍,故名。又称“大司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