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郎中

吏部郎中

官名。① 魏晋南北朝与吏部郎互称,为尚书省吏部曹长官。参见“吏部郎”。②吏部头司吏部司长官。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改选部郎置,员二人。一掌考定核实文官资历档案班秩阶品告身,一掌选补流外官。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列大夫、天官郎中,寻各复旧。初为正四品上,贞观二年(628)改从五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四员,从六品,分掌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协助尚书、侍郎管理文武官铨选之事,其资序在知府以上。或加尚左、尚右、侍左、侍右诸名目。详见各条。③吏部佐贰官。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二员,一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之事,一掌勋级酬赏、荫袭、循迁、致仕、考课、议谥之事,皆为尚书佐官。元朝略同。从五品。明初置,正五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④ 吏部诸司郎中统称。如隋、唐、五代、两宋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郎中,明、清之文选(总部、选部)、验封、稽勋、考功郎中等。


官名。为吏部官员,掌文官阶品等。《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唐代吏部设郎中二人,一人掌文官阶品等,一人掌选补流外官。流外官,指不在正规文官之内的官,多属吏员性质。其后,五代、宋、金,元皆设此官,其职掌也大体相同。见《历代职官表·第三表·吏部》。

猜你喜欢

  • 县道

    少数民族居住的县叫道。《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五·县》:“凡县主蛮夷曰道。”

  • 辟举县令法

    金代考课县令的法规。考以六事:一为田野辟, 二为户口增,三为赋役平,四为盗贼息,五为军民和,六为词讼简。六事俱备为上等,升职一等;兼四事者为中等,减二资历;其次为下等,减一资历;否则为不称职,罢而降之

  • 行府通判

    官名。宋太祖开宝二年(969),置于太原行府。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复置于太原行府。为行府次官。

  • 京察房

    清代稽勋清吏司的内部机构。掌管京察大计,各官俸次功过及造册引见诸事。

  • 皇太弟

    皇帝尊其弟的称谓。一般指皇帝诸弟中定为皇位的继承者。如《晋书·孝怀帝纪》记惠帝立其弟司马炽为皇太弟;《晋书·刘聪载记》记东晋列国汉刘聪即皇帝位后,尊弟北王乂为皇太弟。

  • 尚书农部郎

    即“农部郎”。

  • ① 出仕、举用。《战国策·秦二》:“起樗里子于国。”② 官吏出身。《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萧何、曹秦参皆起秦刀笔吏。”

  • 江西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清都察院所属江西道之主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 (1382) 设三至五人。后增至十人。南京都察院亦设二人。皆秩正七品。清顺治元年 (1644) 沿设。乾隆十四年 (1749) 定制,设掌印御史

  • 党长

    北魏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二月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魏书·高祖纪下》)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核对户籍,征发赋役。最初可复三夫兵役,后改

  • 知镇

    官名。宋代诸州管下人烟繁盛处置镇,与县同级,设监官或知镇主管,掌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金沿设知镇,秩从七品,其下设公使人均与县同,惟按户口多寡酌置司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