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员外郎

员外郎

①两晋南北朝“员外散骑侍郎”的简称。②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为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诸司次官,协助长官侍郎管理本司事务。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后置承务郎行其职。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置员外郎,为六部诸司次官,协助长官郎中处理司务,从六品上。与郎中通称郎官。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尚书都省左、右司亦置为次官。北宋初皆为六品寄禄官,不预部司公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复为职事官,左、右司所置从六品,六部所置正七品。辽朝为南面朝官,无实际职权。金、元尚书省(中书省)左、右司仍置为次官,正六品; 六部不置诸司,故与侍郎、郎中并为各部尚书佐贰,位次郎中,从六品。元行中书省(行尚书省)亦置。明初略同,洪武六年(1373)罢中书省,六部直达皇帝,下设诸司,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司官的三个级别,以次递升。员外郎从五品,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清初称副理事官,顺治元年(1644)改此名。清制除六部诸司外,理藩院各司、宗人府、太仆寺、内务府、步军统领衙门、陵寝衙门等官署皆置,制同六部,为郎中副贰。宗人府、陵寝衙门专任满人,其余官署参用满、蒙、汉及宗室,员额不等。雍正二年 (1724),宗人府所属员外郎复改名副理事官。光绪(1875—1908)中先后成立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陆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等,其所属各司亦置。清亡遂废。清初正四品,顺治十六年改正五品,康熙六年(1677)改正四品,九年改从五品。③ 隋炀帝时谒者台属官,员八十人,掌出使。④宋朝校书郎等官的俗称。《宋史·职官八》: 太宗淳化元年(990),翰林学士宋白等请: “校书郎以下令、录事不得呼‘员外郎’。”


官名。自隋炀帝以后至唐宋金尚书省的左右司以及元代中书省左右司均置员外郎,为主官郎中的副职;又自隋炀帝至清末六部各司亦置员外郎,为主官郎中的副职。

猜你喜欢

  • 航海副

    海军相当官。北洋政府设于各舰,由上尉或中尉充任,掌航海事务。

  • 法制院佥事

    官名。清末内阁法制院属官。宣统三年(1911)五月设。位参事之下。无定员,视事之繁简酌置。分任本院法律法令之起草与审议。

  • 副教授

    大学教员名 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副教授须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研究得有博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证书而成绩优良,并有有价值之著作者;任讲师三年以上著有成绩,并有专门著作者;具有讲师第一款

  • 柱天都部

    西汉末年,刘縯起兵反王莽时自称柱天都部。《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齐武王縯字伯升……伯升自发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部署宾客,自称柱天都部。”注:“柱天者,若天之柱也。都部者,都统其众也。”

  • 殄寇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兴平 (194—195)中置。《三国志·孙策传》:“(袁)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晋、南朝宋沿置,为杂号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八品。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八品上,北周改

  • 游骑尉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吏部所置散官八尉之一,从七品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武散官名。隋开皇中置,秩从七品下。

  • 命服

    服饰名。指帝王所赐之官服。始于周朝。周之官秩,自一命至九命,分为九等。各视其命之数,有一定之制。故将天子按诸侯、大臣爵秩品位所颁赐之制服,谓之命服。《国语·晋语四》:“君以天子之命服命重耳,敢有安志。

  • 核销科

    官署名。清末陆军审计处所属二科之一。宣统三年(1911)设。掌依陆军会计法及规定之决算表式,复核陆军各项决算表册。置科长、科员、录事。

  • 玉列赤局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七品,隶尚工署,掌皇后中宫裁缝制作。置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官署名。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置,隶尚工署,秩从七品,掌裁制缝线之事。设提领、大使、副使各一人,直长二人。

  • 徕远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徕远司员外郎。清朝理藩院徕远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设满洲二人,蒙古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