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安抚使司

安抚使司

官署名。辽朝南面边防官有易州飞狐招安使司,圣宗统和二十三年(1005)改安抚使司。清朝于云南、四川、湖广等地设为土官衙署,属武职从五品衙门,以少数民族首领任安抚使,管理辖区政务及土兵之事,受地方督抚节制。雍正(1723—1735)间,湖南所属各司悉改为流官。


官署名。隋代有安抚大使之名。唐初自武德以至武则天时,常遣安抚使安抚地方,为诸道特遣使之一,有时亦称安抚大使。中期以后,各道均设节度使、观察使,不再派遣安抚使。宋代以诸州直接中央,以文臣出知诸州,但知州职权太小,不能应付较大的事变,於是在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复有西川与峡路安抚使的设置,处置镇压王均起义的善后事宜,以安抚副使、同勾当安抚事为副职。后渐成为总掌一路兵政的长官,负责军务与治安,其官署称为安抚使司, 简称安抚司, 别称“帅司”。安抚使以驻在地的知州、知府兼任,并兼马步军都总管、兵马钤辖等职,官阶在太中大夫以上或曾历侍从官者称安抚使,如系二品以上,则称安抚大使,品秩低者称管勾或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其在边远之区如陕西、河东广南,则称经略安抚使;又有管内安抚使、沿江安抚使、权发遣安抚使等名目,其辖区均小于一路,亦往往由知州兼任。金代亦置安抚司,掌镇抚人民、讥察边防军旅、审录重刑。金本置提刑司,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以上京东京等提刑司并为一提刑司,兼宣抚使劝农采访事、副使、判官以兼宣抚判官为名。后复改宣抚为安抚。安抚判官衔内不带“劝农采访事”,令专管千户谋克。安抚使、副内,差一员于咸平,一员于上京分司,次年改为按察司。上京东京等路设按察司并安抚司,主官为使,秩正三品,掌镇抚人民,讥察边防军旅之事,仍专管猛安谋克教习武艺及令保持本族风俗不使改易。下设副使二人,正四品;签安抚司事、签按察使事俱正五品;知事兼安抚司事,正八品;知法,从八品。元初部分地区沿金初设安抚司,属于临时机构。后于少数民族地区设安抚司,掌理军政事务,兼用土官。每司置达鲁花赤一人,安抚使一人,同知、副使、佥事各一人,经历、主事各一人,安抚司分设于四川与湖广,隶属于四川省者有师壁洞(不置达鲁花赤)、永顺等处、散毛洞三安抚司;隶于湖广省者有罗番遏蛮军(不置达鲁花赤)、程番武盛军、金石番太平军、卧龙番南宁州、小龙番静蛮军(不置同知、副使)、大龙番应天府、洪番永盛军、方番河中府、芦番静海军(不置知事)、新添葛蛮十安抚司。明代始正式以安抚使司为土官机构,设官有安抚使一人,从五品;同知一人,正六品;副使一人,从六品;佥事一人,正七品;吏目一人,从九品。清代沿置安抚使司,为四川、云南两省的土司机构,各以安抚使为主官,四川省设十六人;茂州厅属一人,懋功厅属一人,盐源县属二人,打箭炉厅属十二人;云南省设二人:龙陵厅属潞江、芾市各一人,为平滇后设。

猜你喜欢

  • 京都园苑四面监副监

    官名合称。即唐朝司农寺属东都苑东、西、南、北四面监次官,各置一员,从七品下。

  • 谏垣

    指谏官的官署。《旧唐书·元稹传》:“既居谏垣,不欲碌碌自滞,事无不言,即日上疏论谏职。”

  • 典宝

    宫中女官名。见“司宝”。

  • 中书省省医

    伎术官名。元制于中书省置省医三人,掌医疗之事。

  • 郡吏

    凡指郡太守的下属官吏。《后汉书·吴良传》:“吴良字大仪,齐国临淄人也。初为郡吏。”注:“《东观记》曰良为郡议曹掾。”《后汉书·朱晖传》:“后为郡吏,太守院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汉代郡太守的别称。见《

  • 进谋将军

    官名。十六国前燕置。《晋书·艺术传》:“ (慕容) 儁闻冉闵乱,将图中原,访之于 (黄)泓,泓劝行,儁从之。及僭号,署 (泓) 为进谋将军、太史令、关内侯”。

  • 官啬夫

    官名。战国秦置。县令所属各专职啬夫的通称。《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 “官啬夫免,效其官而有不备者,令与其稗官分,如其事。”参见“啬夫”。

  • 淮海津都尉

    官名。三国魏置,掌管淮海津,七品。晋朝沿置,七品。北魏称监淮海津都尉,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是为从六品中,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从九品上。西魏、北周称淮海都尉。官名,三国魏置,掌淮海津,晋沿置。北

  • 水曹掾

    官名。汉、魏、晋皆置,主水曹,职掌水利。官名,东汉置,为郡县的佐官,掌管河流水道津梁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也简称水曹。魏、晋也沿置。见《后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

  • 南王府

    即“南大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