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少府

少府

①官署名。亦作“小府”。战国韩、赵等国置,掌工官器械制造。②官名。秦、西汉列位九卿,秩中二千石,职掌帝室财政,如皇帝私府。管理山泽陂池市肆租税收入,供宫廷日常生活、祭祀、赏赐开支,其库藏比掌管国家财用的大司农丰裕。兼管衣食器用、医药娱乐丧葬等宫廷内部服务事务和宫廷手工业,管辖直接为皇帝服务的机要官员、内侍、宦者。其机构之大、属官之多,在列卿中居首位。西汉设丞六员,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 (考工)、左弋 (佽飞)、居室 (保宫)、甘泉居室 (昆台)、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中书谒者 (中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掖廷)、内者、宦者诸令、丞,胞人、都水、均官诸长、丞,上林十池监等。新莽改名共工。东汉复旧,秩中二千石; 机构职能变动较大,财政收入悉归大司农,助理机要国政的尚书、符节等署及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御史台权位日增,仅在名义上隶属之; 宫廷内部服务多由宦者担任,官职、机构激增,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及黄门、掖庭、永巷、御府、钩盾诸宦者官署,名义上隶属之,实际上皆得自专,权势极大。少府实际职掌宫廷日常生活用品的供应和财宝的保管等杂务,领太医、太官、守宫、上林苑令、丞。至魏、晋、南朝,原来在名义上有隶属关系的尚书、侍中、御史等皆各自独立为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等中枢机构,宫廷服务及宦者诸署分隶尚书省、门下省、光禄寺等,少府主要管理宫廷手工业。三国魏三品,领材官校尉、太医、太官、上林苑、御府、钩盾、中藏府、中左右尚方、平准令、丞。西晋三品,领材官校尉、中左右尚方、中黄左右藏、左校、甄官、平准、奚官等令,左校坊、邺中黄左右藏、油官等丞。东晋哀帝时省并丹杨尹,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复置,省卫尉后,诸冶令亦属之。南朝宋三品,领左右尚方、东冶、南冶、平准等令、丞。南齐又有锻署、御府、上林等令。梁改称“少府卿”。北魏初仍置,孝文帝太和十五年 (491)以后改名“太府”。隋炀帝时分太府寺别置“少府监”,管理宫廷手工业,历代沿置。参见“少府卿”、“少府监”。②官名。太后三卿之一。两汉魏晋南北朝置,掌皇太后宫私府库藏出纳,皆冠太后宫号为官名。地位与九卿相当。③秦、西汉初 “将作少府”的简称。④汉朝郡太守内府,掌管太守私人财政。《汉书·循吏 ·文翁传》: “减省少府用度。”颜师古注:“少府,郡掌财物之府,以供太守者也。”⑤十六国前凉州牧府的别称,是前凉仅次于太府 (都督府) 的政权机构。设长史、司马等属官。参见 “牧府”。⑥北周“少府下大夫”的省称。⑦唐朝对县尉的俗称。因当时称县令为明府,县尉为县令之佐,故名。⑧清朝对内务府大臣的别称。因内务府管理宫廷服务各项事务,故名。⑨ 明、清对县典史的别称。


1、官署名,战国时韩魏等国置,掌工官器械制造。《史记·苏秦列传》:“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耒者,皆射六百步之外。”注:“《集解》:韩有谿子弩,又有少府所造二种之弩。时力者,谓作之得时,力倍于常,故名时力也。”

2、官署名,也是官名。秦汉皆置,王莽时改称共工。西汉时掌山海池泽之税,东汉时掌衣服宝货珍膳等。《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卢、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又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又上林中十池监,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令丞。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后汉书·百官志》:“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丞一人,比千石。”属官有:太医令丞、太官令丞、守宫令丞、上林苑令丞、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黄门署长、中黄门冗从仆射、中黄门、掖庭令、永巷令丞、御府令丞、祠祀令丞、钩盾令丞、中藏府令丞、内者令丞、尚方令丞、尚书令、尚书仆射、符节令、兰台令史等。

3、帝祖母属官。掌奉宣帝祖母命,关通宗亲谒见,帝祖母出则从。《后汉书·百官四·大长秋》:“其中长信、长乐宫者,置少府一人,职如长秋,及余吏皆以宫名为号,员数秩次如中宫。本注曰:帝祖母称长信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位在长秋上,及职吏皆宦者。”

4、将作少府的简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章、大木、大材。

5、汉朝郡府掌财物的机构。《汉书·文翁传》:“減省少府用度。”注:“师古曰:少府,郡掌财物之府,以供太守者也。”

6、州牧府的别称。十六国前凉的政权机构,置长史、司马等官。

7、少府下大夫的简称。北周有“少府下大夫”,时人也省称“少府”。

8、县尉的俗称。唐朝称县令为明府,因县尉的职位低于县令,故称县尉为少府。后人也沿其称。

9、典史的别称。明朝清朝县典史别称少府。

10、内务府大臣别称。因为清朝内务府掌宫廷各种服务性事项,类似秦汉少府,故以少府作其别称。

猜你喜欢

  • 改旗

    允许旗入官员改变旗籍,为清代褒奖官员方式之一。如镶白旗人高其位因功授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太傅,改隶镶黄旗。

  • 廉察

    辽金考察官吏的方法之一。辽圣宗统和九年(公元991年)诏诸道举廉能,察贪酷;十二年(公元997年)诏州县长吏,有才能无过者减一资考。太平六年(公元1026年)诏南北诸部廉察州县之官,无治绩者罢之,大小

  • 宪台

    汉魏以来为“御史台”的别称。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为御史台的改称,咸亨元年(670)复旧。后世亦作为地方官吏对知府以上长官的尊称。官署名。汉代御史府的别称,《汉官仪》:“御史为宪台。”周必大《二老堂

  • 缘边交市监

    ① 官署名。隋朝置。掌周边互市之事,设监、副监领其事。畿内互市隶于司农寺,自外互市隶于相关各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入鸿胪寺,隶每方使者署,为互市监。②官名。隋朝缘边交市监长官,置一人,视从八品,掌

  • 右宫门将

    官名。即太子右监门率,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并降为正五品,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名右监门率。

  • 次司空

    官名。一说次于都司空的职官。《墨子·杂守》: “县候面一亭尉,次司空。”孙诒让: “次司空,亦次于都司空也。”

  • 督催所

    官署名。清朝六部及理藩院、都察院、光禄寺等中央各部院卿寺衙门所属办事机构之一。掌理督催诸司、署、处所办事项或应题应奏之件,皆须依照例限或分别规定期限办结,按月奏销。由本部堂官酌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属

  • 批验所大使

    官名。明于府置批验所,某些州县亦有设置。各所设大使、副使各一人。王圻《续文献通考》记其职掌为“典茶盐引由,稽其奸冒而慎防之。”清代仅于江宁府设茶引批验所大使一人,秩未入流,掌理茶引事宜。

  • 翰林侍讲

    见“翰林侍读学士”。官名。宋始置,属翰林学士院,掌为皇帝进读书史,讲解经义,备顾问应对,其地位略低于侍讲学士。宋初马宗元曾任此职,后多为侍从官以上的兼职。有以台谏兼侍讲者,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

  • 少君

    同“小君”。春秋时期臣子自称本国君侯夫人。《左传·定公十四年》: “从我而朝少君。”孔颖达疏:“少君,犹小君也。君为大君,君夫人为小君。”1、幼主。《左传·哀公六年》:“少君不可以访,是以求长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