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尚书内省

尚书内省

官署名。北宋太宗时,改内省置,设于宫内,由女官组成。设尚宫、大监,并号为尚书; 改祗候人为御侍,衣服为司衣,梳篦为司饰,枕被为司寝,汤药为司药,乐使、副使为仙韶使、副使,茶器为翰林局,掌御阁为直阁,掌宫门为直门,掌灯火为掌灯,掌从物为宜仗,针线院为裁缝院。以尚宫、大监知尚书内省事,掌宫廷内部事务,主管外朝请示皇帝事宜,批出四方奏牍及临时处分,常代皇帝御批。真宗时,设二十四司、二十四掌、二十四典。又设司宫令一人,正四品,位在尚宫之上。哲宗时,又设管干尚书内省公事一人。徽宗政和三年 (1113) 改其官制,设内宰二人,副宰四人,都事六人,主事六人,录事十二人,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四人,书史二十四人。下分六司: 司治,职事视吏部; 司教,职事视户部; 司仪,职事视礼部; 司政,职事视兵部; 司宪,职事视刑部; 司膳,职事视工部; 各设官内史一人,治中一人,吏令史二人,书令史四人,书史六人。南宋复置知尚书内省事。

猜你喜欢

  • 天下主

    即国君,天子、皇上。《后汉书·邓皇后纪》:“及元兴、延平之际,国无储副,仰观乾象,参之人誉,援立陛下为天下主。”

  • 参议院法制股审查委员会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届国会参议院的常任委员会之一。设委员长、理事各一人;委员,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为二十五人,七年(公元1918年)减为十五人。掌审查法制事项。

  • 行台尚书仆射

    官名。北魏、北齐所设诸行台高级官员,为行台尚书令副职,尚书令缺或未置,则为行台最高长官,分左、右则左居右上。隋朝置为行台省副长官,左、右任置一员,视从二品。唐高祖武德(618—626)初,诸道行台尚书

  • 知大内惕隐事

    官名。辽代设大惕隐司,也称大内惕隐司,掌皇族四帐的政教;设大内惕隐、知大内惕隐事等官,掌管司内事务。参看《辽史·百官志一·北面皇族帐官》。

  • 太常博士

    官名。秦、汉有博士,名义上隶太常,备咨询顾问,参议朝政礼仪典章。西汉中期以后,分掌经学传授,称五经博士。魏、晋置国子博士、太学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参议礼制,遂别置太常博士四员,为太常属官,掌引导乘舆,拟

  • 乡遂组织

    西周春秋时期国野制下社会的主要结构。西周时在商代“族尹”和“里君”两种不同的行政管理形式的基础上,在王畿和诸侯的封国中划分国野两大区域,国指王城和诸侯的国都,但国也可包括四郊;郊外为野。上层贵族居于城

  • 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

    官名。五代始置,为侍卫亲军马军统兵官之一,位都指挥使下、都虞候上。宋朝沿置,为三衙军职之一,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长官。一员,徽宗政和四年 (1114) 定品序在正任观察使之上,正五品。武官名。见“侍卫亲军

  • 征蛮都督

    官名。北魏置。《魏书·道武七王列传》:“(元谦)后拜前军将军,征蛮都督。”

  • 翰林医官院

    官署名。宋朝置,隶翰林院,掌以医药侍奉皇帝,治疗疾病。以翰林医官使、副使主管院事,下设直局、奉御、医丞、医学、祗候等。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名翰林医官局。南宋沿置,以入内内侍省官一人主管。

  • 香万户

    官名。又称斯卜剌、贝尔、琼万户。元朝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隶乌思藏宣慰司,治所在今西藏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