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蕃官

蕃官

官制用语。宋朝,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任宋朝官职,称为蕃官。由枢密院与兵部掌管。有三班借职、三班奉职、左班殿直、右班殿直、閤门祗候、左右侍禁、内殿崇班、内殿承制、染院使、洛苑副使、东西头供奉官、内藏库副使、内藏库使、西京左藏库副使、团练使、团练副使、节度观察使、节度观察留后、知州、刺史、防御使、押蕃落使,检校司空、太傅、太保,检校太子宾客,太子左清道率府率、左右监门卫将军、右领军、左右千牛卫将军国子祭酒、兼监察御史、武骑尉、郡公、郡王、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都虞候都巡检、巡检、正副军主、正副都军主、正副都指挥使、正副指挥使、都监、钤辖等名目。官、职、差遣、阶、勋、检校官、功臣号、食邑,皆依功劳大小、 族帐多少而授。 西夏亦置。 景宗元昊显道二年(1033)设文武班,其制多仿宋,命蕃(党项族)人、汉人分任。另有专授蕃人的官职如宁令、谟宁令、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等,皆以蕃语称呼。军队系统各监军司统军、副统军、监军使以党项贵族担任,其余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等许蕃、汉并任。 毅宗谅祚奲都六年 (1062)蕃官增昂聂、 昂星、谟固、阿泥、芭良、春约、鼎利、映吴、祝能、广东。此外尚有令能、庆唐等名号。

猜你喜欢

  • 检校工部尚书

    官名。宋有此加官,散官无职事,而地位高于正职。见《宋史·职官九·检校官》。

  • 胥吏

    官府中掌管文书的小官吏。唐代柳宗元《柳先生集·梓人传》:“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

  • 王府引礼舍人

    官名。明代王府长史司所属有引礼舍人,员额三人,后裁去二人,掌按对宾客,赞相威仪。

  • 监军校尉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196—220)中曹操置。荀衍以此职守邺都,督河北事。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领兵并监督军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是时荀攸常为谋主,彧兄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事。”

  • 芋尹

    官名。春秋楚、陈等国置。掌田猎驱兽之事。《左传·昭公七年》: “楚子之为令尹也,为王旌以田。芋尹无宇断之。”《新序·义勇》:“芊尹文者,荆之殴鹿彘者也。”芋尹误作芊尹。

  • 前引大臣

    官名。清朝侍卫处之职官。掌皇帝出入之扈从。额定十人,于内大臣、散秩大臣及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内特简。凡皇帝朝会、祭祀、驾出、驾人以及谒陵、耕耤等,皆扈从前导。凡皇帝御经筵、六阅、御楼受俘赐见等,

  • 营造提举分司

    官署名。明初于工部所属将作司下设。洪武六年(1373)置,设正提举一人,副提举二人,掌营造供需诸事。十年随将作司同罢。

  • 王国谒者

    王国谒者即王谒者,俸比四百石,掌冠长冠。《后汉书·百官志》。官名。西汉始置,属王国郎中令。以宦官充任,为王的亲近侍从。《汉书·荆燕吴传》记燕王“定国有欲诛杀臣肥如令郢人,郢人等告定国。定国使谒者以它法

  • 录事参军

    官名。西晋丞相府始置,为录事曹长官,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位在列曹参军上。东晋、南朝公府、将军府、州刺史开军府者皆置。南朝宋七品,梁六至二班,陈七至九品。北魏至唐又称录事参军事,仍高于列曹参军,隋

  • 十二宫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官。掌本宫契丹军民之事。设官有某宫都部署、某宫副部署,某宫判官。十二宫之名见“十二宫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