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通事

通事

① 指朝觐聘问之事。《周礼·秋官 ·掌交》:“掌邦国之通事而结其交好。”②中书通事郎、中书通事舍人、通事令史、通事舍人等官的简称。详见各条。③北魏吏名。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为侍中、中书监、司徒等诸辅政大臣置。孝文帝时代郡及中央诸局亦置,代郡道事七品上,诸局通事八品上。④ 翻译官吏。五代时契丹置,以熟习汉俗、精通汉语之人为之。金、元诸官署多置,掌诸民族及外国语言之通译。金制经三考者秩从七品。元亦称“怯里马赤”。明初置于通政使司,后改隶太常寺(翰林院)四夷馆,鸿胪寺设外夷通事。清初分隶礼部会同馆、翰林院四译馆,称朝鲜通事官。顺治十四年(1657)置员外郎品级通事一员,掌会同馆印,寻省,乾隆十三年(1748),二馆并为会同四译馆,隶礼部,定置通事八员,正六品、正七品各二员,正八品四员。鸦片战争前后,担任中国官商与外国商人之间联系的译员并为外商代理某些临时性业务者,亦称通事,地位仅次于行商,由海关监督委派,领有专门牌照,代表政府向外商宣示法令,稽查外商违制行为,为外商代办若干业务。


官名。魏明帝时有通事刘泰。西晋有通事、舍人各一人,东晋时合二职为一,掌呈奏案章。见《晋书·职官志·中书舍人》、《通典·职官三·中书令·通事舍人》。五代时契丹也置通事,以熟悉华俗、通晓汉语的人担任。明代嘉靖以前有大通事、小通事。见周密《癸辛杂识·后集·译者》、俞汝楫《礼部志稿·夷馆通事》。

猜你喜欢

  • 卿老

    周朝对上卿的尊称。《礼记·曲礼下》: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郑玄注: “卿老,上卿。”上卿。《礼记·曲礼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注:“卿老,上卿也。”

  • 司药丞

    官名。北魏置。《魏书·恩幸传》: “(常)季贤起于主马,世宗初好骑乘,因是获宠。位至殿中将军、司药丞,仍主厩闲。”

  • 御史府

    官署名。明朝建文二年(1400)改原都察院而置,设官御史大夫,改所辖各道为左、右两院,设御史二十八人。成祖即位,复旧制。参见“都察院”。官署名。汉代御史的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台、兰台、兰台寺、御史大

  • 交阯清吏司郎中

    官名。明朝户部交阯清吏司及刑刑交阯清吏司均置,各一人,正五品。掌本司之事。参见“交阯清吏司”。

  • 和硕亲王

    爵名。清宗室封爵第一等,简称亲王。主要封皇子。初封时另给封号,称赐号。可传袭子孙。年俸银一万两,俸米五千石,亦有特旨给双俸者。爵名。清朝宗室封爵的最高封号,皇子封和硕亲王。和硕是满语,意思是“一方”,

  • 药园师

    官名。隋、唐太常寺太医署均置二员,唐朝为流外六品。京师以良田三顷为药园,选年十六种以上、二十以下庶人为药园生,业成者为师。掌药材种植与收采。流外官名。隋始置,属太医署,唐沿置,员额二人,为流外六品官。

  • 京尉大夫府

    官署名,为京尉大夫的官署。参看“京尉”条。

  • 部署

    见“都部署”。官名。五代时为招讨使的属官。后来有都部署,专任主帅之任。《资治通鉴》后唐同光二年:“诏以天平节度使李嗣源为招讨使,武宁节度使李绍荣为部署。”

  • 三等侍卫

    官名。清朝侍卫中之第三等。武职正五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顺治元年 (1644) 定制: 每旗九十人,共二百七十人。雍正五年 (1727) 始定,武进士二甲得选授十

  • 甄用监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掌供须、文成、藏珍三库,供内府段匹宝货,隶徽政院、储政院。设于武宗至大元年(1308)。置卿三员,太监、少监、丞各二员。英宗至治三年(1328)罢。官署名。元至大元年(公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