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桥
位于今浙江义乌东三里。旧为浮桥。南宋庆元三年(1197)建石墩木梁桥。元泰定二年(1325)重建,长四十二丈,中为七墩,并建桥屋。明成化九年(1473)改为石拱桥。后屡坏屡修达十余次。清康熙间相继修葺四次。嘉庆十五年(1810)筑墩增高十数尺,墩上叠木又高七尺余。光绪十五年(1889)改筑墩身,更易木梁,悉如旧制。
位于今浙江义乌东三里。旧为浮桥。南宋庆元三年(1197)建石墩木梁桥。元泰定二年(1325)重建,长四十二丈,中为七墩,并建桥屋。明成化九年(1473)改为石拱桥。后屡坏屡修达十余次。清康熙间相继修葺四次。嘉庆十五年(1810)筑墩增高十数尺,墩上叠木又高七尺余。光绪十五年(1889)改筑墩身,更易木梁,悉如旧制。
即“武庚”。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分临淮县地置。治今江苏盱眙县西。属泗州。后地入金。明昌六年(1195)并盱眙、淮平二县为一县,移淮平之名于泗州郭下,治今盱眙县西北(淮水北岸,今已沦入洪泽湖中)。元至元二十
?—560北齐西河介休(今属山西)人,一说广平(今河北曲周北)人。初为中山太守,文宣帝高洋时引为黄门侍郎,令在东宫教太子高殷习事,与长于文学之郑子默同幸于两宫。迁秘书监。洋死,与尚书令杨愔、侍中燕子献
汉代诸侯王子弟封侯者。西汉初已有。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又于元朔二年(前127)诏令诸侯王推私恩分与子弟封邑者上书朝廷,由皇帝制定名号,以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
约1155—1214金泽州高平(今属山西)人,字子明。明昌进士。累迁户部郎中。贞祐元年(1213)中都(今北京)被蒙古军围困,他募兵万余,护送通州粮入中都。领所部守顺州(今北京顺义)。二年,因攻牛栏山
?—1645明陕西蓝田人,一说米脂人。原为锻工,从李自成起义。崇祯十一年(1638)随李自成突围潼关原,经商洛山区至汉南。十三年助李自成从巴西、鱼腹诸山经商洛山区,出武关,入河南,势复大振。十六年任权
唐行两税法后,分夏税、秋粮,税粮名称源于此。元明所征米、麦等实物赋税亦称。元初在中原征税粮和科差。税粮以地、丁为征课对象,收米、粟。灭宋后,江南除秋粮征粟米外,夏税则征木棉、布、绢、丝绵等物;此外还有
春秋卫邑。《公羊传》作“坚”。在今河南浚县北。《春秋》定公十四年(前496):“公会齐侯、卫侯于牵”,即此。
见“兰亭序”。
唐羁縻都督府。贞观二十一年(647)以铁勒仆骨部地置,以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得名。故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