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景帝时吴王刘濞为首七同姓诸侯王的叛乱事件。汉高祖死后,同姓诸侯王势力膨胀,与中央分庭抗礼,以至觊觎帝位,矛盾日益激化。景帝即位后,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建议,逐步削夺楚、赵、吴、胶西等国封邑。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久已蓄谋作乱的吴王刘濞联络楚王戊、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甾川王贤、济南王辟光、赵王遂,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公开发动武装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叛,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又听袁盎言,处死晁错,企图平息事端。吴楚等国拒绝罢兵。周亚夫乃引兵固守昌邑,以轻兵断绝吴楚军粮道。待吴楚军粮尽溃散,遂遣精兵追击,大破之。楚王戊自杀。吴王濞亡走东越,为东越所杀。其他诸王或被处死,或自杀。前后凡三月,乱平。景帝随后采取削减王国官吏等措施,诸侯王独立地位逐渐被取消。

猜你喜欢

  • 防渚

    春秋麇地。在今湖北房县。《左传》文公十一年(前616):“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战国为秦邑,称房陵。

  • 余姚二相

    余(餘)明代指谢迁、吕本。二人皆为浙江余姚人,以少詹事、学士入阁,以少傅、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去职,为内阁第三相者十二年。虽谢为成化进士、吕为嘉靖进士,而仕历相类,里第相同,故称。

  • 行介

    官名。又称上介。周代置,行人之副。《韩非子·八经》:“遣使约其行介。”《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郑”,“伍举为介”。杜预注:“介,副也。”

  • 柴塘

    海塘型式之一。初创于宋代。清代参照黄河埽工的做法,用树枝、柴草和土石分层铺匀,捆成圆柱形。筑塘先用埽捆铺底,再用柴草、土料逐层铺筑,并钉入木桩,形成整体。优点是适应软弱地基,抗冲刷能力强,用于抢险效果

  • 义观

    西夏官位。西夏语音“网藐”,中书位之一。

  • 析木

    十二次名称之一。配十二辰为寅。《尔雅·释天》:“析木谓之津。”析木包括尾、箕二宿,是东方三次的最末一次,与北方三次中的星纪相邻。五行东方属木,北方属水,析木处二者边界,因名析木。

  • 海昏县

    西汉置。治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东。元康三年(前63)封故昌邑王贺为海昏侯,即此。东汉建安初移治今艾城,为建昌都尉治。汉、晋属豫章郡。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废入建昌县。

  • 兰亭修禊序

    即“兰亭序”。

  • 拱卫指挥使司

    官署名。明初改拱卫司置,为正三品衙门。后改都尉司。洪武三年(1370)改亲军都尉府。

  • 大朝

    明清朝仪。明代于正旦、冬至及万寿圣节(皇帝生日)举行。始于洪武元年(1368)九月,定正旦朝会之仪,其后屡次下诏更定,遂为制度。朝会前一日,由尚宝司于奉天殿安设御座、宝案、香案,教坊司设乐。朝会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