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陀教
元代佛教的一个苦行派别。头陀(梵文Dhuta的音译)义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传自天竺,盛于南朝齐、梁。有十二种修行规定,称“头陀行”。如著粪扫衣(用被遗弃的破布缝制的僧服)、常乞食、住阿兰若(远离人家的空闲处)等。元代成为独立的教门,朝廷设诸路头陀教门都提点,各路设头陀教禅录,管理治下头陀禅师。头陀禅师与俗人诉讼,由禅录与地方官员共同裁断。
元代佛教的一个苦行派别。头陀(梵文Dhuta的音译)义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传自天竺,盛于南朝齐、梁。有十二种修行规定,称“头陀行”。如著粪扫衣(用被遗弃的破布缝制的僧服)、常乞食、住阿兰若(远离人家的空闲处)等。元代成为独立的教门,朝廷设诸路头陀教门都提点,各路设头陀教禅录,管理治下头陀禅师。头陀禅师与俗人诉讼,由禅录与地方官员共同裁断。
公田之一种。与民田相对而称。(1)官府或王室占有之田地。《周礼·地官·载师》:“以官田、牛田、赏田、牧田任远郊之地。”其解释有二:一、郑玄注:“官田,庶人在官者,其家所受之田也。”即指授给为官府供职服
即“陆九渊”。
见“商务左参议”。
官称别名。唐御史台置侍御史四人,以年资深者一人掌台内日常事务,名知杂事,称为杂端或台端,余三人称散端。杂端多以前行(吏部、兵部)郎官兼充。
官署名。北齐置,属太子家令寺司藏署,掌东宫器杖,设丞为长官。
学校名。亦名令德书院。清光绪八年(1882)山西巡抚张之洞仿浙江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成规在太原创办。二十四年八月,山西巡抚胡聘之将令德书院改为山西省会学堂。二十八年,又改为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
宋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嘉熙元年(1237),停止牒试。凡郎官以上资序监司、知州、通判的门客和姑姨同宗子弟以及寓居士人,由所住县发给公据,家状写明原籍,不问举人来自何地,采取乡试方法,混合试于各路转运司。
为家畜作外形鉴定之术。夏、商、周时期已有萌芽。商代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卜问采用何种毛色牲畜做祭牲。周代已重视齿形和体形,所谓“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即按马形体大小来分类。春秋战国
1830—1900清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字鉴堂。捐纳为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1879)任冀州知州。七年升永平知府。为官清廉,时称“北直廉吏第一”。张之洞荐为浙江按察使,未到任,移广西。中法战争期
汉朝颁发给羌人首领的印章。1959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干什格提古城。铜质。汉代对归附羌人部落往往授赐官职爵位,颁发印绶,有金质、银质、铜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