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轸
书名。撰者不详。《汉书·艺文志》著录五篇,图二卷。列于兵形势家。孙轸生平不详。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谓孙轸疑即陈轸。《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久佚。
书名。撰者不详。《汉书·艺文志》著录五篇,图二卷。列于兵形势家。孙轸生平不详。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谓孙轸疑即陈轸。《隋书·经籍志》已不著录。久佚。
官职等级制度。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置,即在原第一品至第九品之外,又置从一品至从九品九个等级,从一品位正一品下,正二品上,余类推。北齐以后沿用至清代。
1475—1539明浙江永嘉人,字秉用,号罗峰,后赐名孚敬,字茂恭,号罗山。正德进士。世宗即位初议大礼,力折廷臣,迎合帝意,受信任。嘉靖六年(1527)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锐意兴革,罢
明清时一些地区业主之别称。相传明季辽饷一年两纳,一些拥有少量土地的农民,因交不起辽饷而被迫将土地出售给有势力者,再从他们手中租回耕种,故呼业主为势头。
官名。清代出使大臣之属官。光绪元年(1875)始设。掌使馆翻译事。分为三等。三十二年定员额,头等,正五品,无定员;二等、三等分别为从五品、从六品,各使馆均一名。俱奏补。
官吏印章之一种。秦汉官印一般为正方形。有秩、啬夫等低级官吏则用长方形印,相当于正方官印之半,故名“半通”。《后汉书·仲长统传》:“身无半通青纶之命,而窃三辰龙章之服。”李贤注引《十三州志》:“有秩、啬
古墓葬。在今河南安阳县清峪村西,为北齐文宣帝高洋妃颜氏墓。墓室内残存少量北齐壁画,并有陶俑、瓷器等随葬品出土。
官名。北宋前期置为馆职,元丰改制罢。元祐元年(1086)复置,为正六品贴职。政和六年(1116)改为右文殿修撰。
科举考试中负责考场具体事务官员的统称。因考场称闱,又称闱官。区别于负责阅卷、录取的考官。以清代为例,院试中的提调、教官,乡试中的监临、提调、监试,会试中的知贡举、稽查大臣、搜查王大臣、巡察、监视、提调
官名。西晋分中兵郎置,为尚书省右中兵曹长官通称,亦称郎中,六品。属五兵尚书。东晋、南朝省并中兵郎。北魏复置,属七兵尚书。太和十七年(493)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品上。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品,仍可通称
清末满洲正蓝旗人,字月亭。曾任山东粮道、甘肃按察使等职。光绪二十四年(1898)入值总理衙门。次年授太常寺卿。二十六年迁内阁学士,升礼部右侍郎,旋改户部左侍郎。二十八年调仓场侍郎。宣统三年(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