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冠
即柱后惠文冠、獬豸冠。本为战国时楚王所戴之冠。秦御史、汉执法官吏、使节亦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魏、晋、南北朝多沿用,亦作侍御史等执法官的代称。唐代为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
即柱后惠文冠、獬豸冠。本为战国时楚王所戴之冠。秦御史、汉执法官吏、使节亦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魏、晋、南北朝多沿用,亦作侍御史等执法官的代称。唐代为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
书名。清史馆撰。十四卷。光绪三年(1877)编撰。关于同治年间军事、财政、外交、文武大臣的任免、官制营制的移改、黄河的治理、左宗棠之奏设闽厂造船等,均有所记载,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有清末钞本。
黄河重要津渡之一。即今山西芮城县西南黄河北岸之风陵渡。
年号。(1)元世祖年号(1264—1294)。凡三十一年。(2)元顺帝年号(1335—1340)。凡六年。或称又至元,通称后至元。
官名。汉武帝置,以任霍去病。《汉书·霍去病传》作票姚。荀悦《汉纪》作“票鹞”。《史记·霍去病传》作“剽姚”。取劲疾之意。
唐时西山八国诸羌之一。散居弱水(今西藏东部澜沧江上游察雅、芒康一带)。贞元九年(793),其王苏唐磨随东女国国王及西山八国其他诸羌首领率种落诣剑南、西川内附,唐授以官职,分隶边郡。唐室内乱,为吐蕃役属
1020—1101北宋泉州南安(今属福建)人,字子容。庆历进士。由南京留守推官,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嘉祐中,为集贤校理,编定书籍。熙宁时,为度支判官,迁淮南转运使。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元丰初
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郑旦出生地。见《吴越春秋》、《越绝书》。山在今浙江诸暨市境,见《会稽记》、《舆地志》。但《续汉书·郡国志》余暨县下刘昭注引《越绝》曰:“西施之所出。”汉余暨县即唐以来萧山县。近世诸
妃嫔名。唐代始置,为女嫔第九,正二品。宋金为正二品内命妇。
十六国后凉置。治今青海乐都。南凉一度建都于此。北魏废,末年置西都县,仍为乐都郡。隋开皇初郡废,改西都县为湟水县。
建筑构件。檐下最外一列柱子。宋、辽建筑檐柱由当心间向两边逐柱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曰“生起”,该法未见汉、南北朝,清已不使用。宋、辽建筑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一定量,山面亦向内倾斜,角柱则两方面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