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宗
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宗并称为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为公元四、五世纪时,古印度无著、世亲两兄弟所创。因无著著《瑜伽师地论》等,故以经名宗。世亲初习小乘萨婆多(说一切有)部教义,后遍学大乘教义,著有《唯识三十颂》等。宣传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发生一切法。即外“无”内“有”,万法皆唯“识”。因其认为一切外境均为“识”之显现,主张“万法唯识”,故又称为“唯识学派”。但又认为“识”不真实,仅假说为“有”,而非真有。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渊源。
亦称大乘有宗。与中观宗并称为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为公元四、五世纪时,古印度无著、世亲两兄弟所创。因无著著《瑜伽师地论》等,故以经名宗。世亲初习小乘萨婆多(说一切有)部教义,后遍学大乘教义,著有《唯识三十颂》等。宣传阿赖耶识是一切所知法的总依,它能发生一切法。即外“无”内“有”,万法皆唯“识”。因其认为一切外境均为“识”之显现,主张“万法唯识”,故又称为“唯识学派”。但又认为“识”不真实,仅假说为“有”,而非真有。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渊源。
官名。北齐置,员二人。属太子门下坊殿内局。隋改殿内局为内直局,置内直监、内直副监。
见“袖箭”。
法律用语。明代大理寺之职掌。凡刑部、都察院移于大理寺之案件,经*圆审,招供仍不明者,则移他司再审,以明案情。
唐初契丹大贺氏联盟长。贞观二年(628),率领各部落附唐。次年,唐太宗授予旗鼓,以统八部。所受旗鼓,后世奉为“国仗”。
①官名。西晋时鲜卑拓跋猗卢置,任以国事,后置左、右。②即宰相。也泛指大臣。《史记·孔子世家》:“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
?—前195秦末六(今安徽六安东北)人。早年犯法,处黥刑,故又名黥布。论输骊山罚作苦役,与其徒长豪杰交通,亡遁江中。二世元年(前209)陈胜、吴广起义后,以众数千人归附番君。及项梁渡淮,以兵属之,封当
1366—1402明河南邓州人,字鼎石。元色目人后裔。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建文初为山东参政,奉命督饷。燕师围济南,率众固守三月,擢山东布政使,进兵部尚书。参与盛庸军务,于东昌之战
建筑构件。下层梁头和上层檩间斜置的木条。在抬梁式构架中,主要起扶持平檩的作用。多见于唐、宋、金、元建筑中,明清极少使用。
?—前582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98—前582年在位。名无野。齐惠公之子。即位初,因晋在邲之战中为楚所败,欲在东方建立霸权,与晋争霸。顷公十年(前589),出兵伐晋盟国鲁、卫。同年,晋、鲁、卫联军
官名。唐龙朔二年(662)改殿中丞置,咸亨元年(670)复旧称。金亦置,为内侍阶官,秩正五品中。元沿置,正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