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花
抽纱工艺中较普及的一种。是用各色布料,根据设计的纹样裁剪成各式花片,然后拼组粘贴在底布上,组成所需图案,再沿花样边缘绣缝而成。补花工艺最早起于唐代,当时称为堆绫,以今北京地区为主。北京补花是在继承传统堆绫工艺基础上,吸收欧洲抽纱工艺长处发展起来的。其风格简练,色彩明快,富有装饰趣味。大多用于绣制台布、床罩、枕套、靠垫等日用品。原料上增加亚麻布、苎麻布、玻璃纱、棉涤纶等。技法上借鉴手工刺绣、抽纱花边长处,增加一百多种针法,并新创结合挑花、刺绣、勾针镶拼等新品种。
抽纱工艺中较普及的一种。是用各色布料,根据设计的纹样裁剪成各式花片,然后拼组粘贴在底布上,组成所需图案,再沿花样边缘绣缝而成。补花工艺最早起于唐代,当时称为堆绫,以今北京地区为主。北京补花是在继承传统堆绫工艺基础上,吸收欧洲抽纱工艺长处发展起来的。其风格简练,色彩明快,富有装饰趣味。大多用于绣制台布、床罩、枕套、靠垫等日用品。原料上增加亚麻布、苎麻布、玻璃纱、棉涤纶等。技法上借鉴手工刺绣、抽纱花边长处,增加一百多种针法,并新创结合挑花、刺绣、勾针镶拼等新品种。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上海创刊。双月刊。由《环球一粟》月刊改组而成,环球中国学生会主办。李登辉、伍连德、严复、马君武编撰。中英文印刷。
即“老子”。
官署名。见“考功”。
即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相传“山多草药,可以摄生”,故名(《太平寰宇记》)。又谓山形方正,四面重岭似繖,而名繖山。南朝齐建元中,明僧绍隐居于此,后舍宅为寺,即栖霞寺。梁绍泰二年(556),陈霸先与齐
书名。(1)金杨云翼撰。卷数不详。大安二年(1210)奉诏撰,以续司马光《资治通鉴》。已佚。(2)原名《宋元编年》。清毕沅撰。二百二十卷。沅以徐乾学等所撰《资治通鉴后编》未臻完善,乃延请学者,以其书为
又作新丁。明时罗罗一部分。元为新丁部。分布在寻甸、北胜州(今云南永胜)等地。
又作扬虚侯国。西汉文帝四年(前176)置。十二年国除。成帝永始四年(前13)又置。属平原郡。在今山东茌平县东北。
书名。清黄式权撰。四卷。此书记载上海风土,举凡歌台、娼妓、饮食、游艺等,皆有叙述。另有少许关系洋务之文字,可资参考。光绪九年(1883)上海申报馆刊行。
周代国名。即“舒”。
书名。清顺治元年(1644)阴历四月,日本商船被海上风暴吹到中国清朝统治下的也春屯(图们江口以北),当地居民瓦尔喀人俘获幸存的日本商人十五名送到盛京(今沈阳),时清朝已开始向北京迁都,盛京留守官员又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