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滋摩崖
唐云南摩崖刻石。在云南盐津县豆沙关之山崖上,今尚存。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摩崖范围约为0.44×0.36米。文共八行,行三至二十一字,左行,正书;末行题名篆书。贞元时,南诏异牟寻决心与吐蕃决裂,重新归唐,袁滋等一行奉命前来册封,途经石门摩崖刻石留念。袁滋为著名书法家,工篆隶,与李阳冰等齐名。末行袁滋题名,在书法史上弥足珍贵。
唐云南摩崖刻石。在云南盐津县豆沙关之山崖上,今尚存。刻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摩崖范围约为0.44×0.36米。文共八行,行三至二十一字,左行,正书;末行题名篆书。贞元时,南诏异牟寻决心与吐蕃决裂,重新归唐,袁滋等一行奉命前来册封,途经石门摩崖刻石留念。袁滋为著名书法家,工篆隶,与李阳冰等齐名。末行袁滋题名,在书法史上弥足珍贵。
金贞元元年(1153)改燕京路置。治大兴府(治今北京市西南隅)。辖大兴府(治大兴,今北京城西南),及节镇州三:平、雄、保;刺史州十:通、蓟、易、涿、顺、滦、霸、安、遂、安肃;县四十九;镇七。贞元二年以
历(歷)书名。或称《历朝纲鉴辑略》。清朱璘撰。五十六卷。朱氏先撰《纲鉴辑略》四十卷,仅至元末,后又作《明纪全载》十六卷,康熙三十五年(1696)将两者合刻成书。但通行本多为五十五卷。前有桐城张英序。后
书名。元刘埙撰。二十卷。刘埙,南丰(今属江西)人,字起潜,号水云生。至大中为延平教授。著有《隐居通议》。此稿为其裔孙凝所编。集中所载多反映元初江南社会状况,记钟明亮事较详。通行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
书名。清陈景云撰。二卷。成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有作者自序。记汉迄明帝王建元及历年,每代自为始末。至于分裂割据诸朝,亦各为纪载,而于本国改元之下,分注列国号,便于参见。历代兴废大略、享国、享年
?—前532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名彪。晋悼公之子。晋平公元年(前557),会诸侯,以邾、莒屡侵鲁,执其君。旋遣荀偃、栾黡攻楚,在湛阪(今河南平顶山市)败楚军。三年,率诸侯攻齐
1770—1839清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字千里,号涧,又号思适居士。少好读书,不事科举。尝从江声游,读惠栋遗书,于经、史、训诂、天算、舆地,无不贯通,尤长校勘、目录之学。同时之孙星衍
亦作尹佚。周人。文王、武王时大史。或疑与史佚为一人。著有《尹佚》二篇,已佚。
唐宝应元年(762)以方舆县改名。《元和郡县志》:“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故名。”治今山东鱼台县西旧城集。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移治今县西南鱼城。1956年并入金乡县。1964年复置。移今治谷亭。唐
一作马均。三国魏扶风(治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字德衡。出身贫穷,仕魏官至博士、给事中。巧思绝世,曾制成“水转百戏”,改进织绫机,重造指南车,发明排灌水车,又制成转轮式抛石车。晋傅玄以其为“天下之名巧”。
官名。三国吴置。(1)即武昌右部督。孙权分武昌为二部,右部督掌自武昌至蒲圻军事。(2)即“太子右部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