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西道
清雍正八年(1730)改永昌道置迤西道,驻大理府城(今云南大理市),辖大理、楚雄、顺宁、丽江、永昌、景东、蒙化、永北、鹤庆、姚安十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永北改厅。三十五年裁姚安府;改鹤庆为州,属丽江府;蒙化、景东并改厅。辖大理、楚雄、顺宁、丽江、永昌、景东、蒙化、永北八府、厅。1913年改置滇西道。
清雍正八年(1730)改永昌道置迤西道,驻大理府城(今云南大理市),辖大理、楚雄、顺宁、丽江、永昌、景东、蒙化、永北、鹤庆、姚安十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永北改厅。三十五年裁姚安府;改鹤庆为州,属丽江府;蒙化、景东并改厅。辖大理、楚雄、顺宁、丽江、永昌、景东、蒙化、永北八府、厅。1913年改置滇西道。
东晋分濮阳国置。治东燕县(今延津县东北)。辖境约当今河南延津、滑县等县地。《资治通鉴》: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以毛虎生督东燕等四郡诸军事,领东燕太守”,即此。北魏废。
官署名。元置,秩从五品。掌制作军器。隶武备寺。置达鲁花赤、提举各一员,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下设丰州、应州、平地县、山阴县、白登县五甲局及丰州、赛甫丁二弓局。
官名。隋代置,掌供奉弓箭,侍卫太子,员八人,正七品,分隶左、右内率。大业三年(607)改称主射左右。唐复置,从七品上,开元中与太子千牛备身皆改称太子千牛。
原为唐初所置邆备州,南诏时改置,治今云南洱源县东南新州镇北德源城。宋大理国时改德源城。居民主要为白蛮,即今白族先民。
即“聃季载”。
?—前7西汉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成帝时,以公主子得幸,为侍中中郎将,监平乐屯兵,置幕府,仪比将军。常从成帝微行出游、斗鸡走马长安中。外戚王氏嫉其得宠,言于太后,议者又以灾异皆由放起。遂为丞相
360—423北魏燕郡广阳(今北京西南)人,字玄元。从后燕归魏,除博士。曾承道武帝旨,上《韩非书》二十卷。明元帝初,赐爵固安子。时河西胡人刘虎反于上党(治今山西襄垣北),奉命率军进讨,大败,伤亡甚众。
杂税名。清代指京师与宛平、大兴二县及其他市镇对开设铺面的行户(工商业者)所征之税。属杂税之一。按营业额和资本多寡分三等征收。上则每户征银五两,中则征银二两五钱,下则免征。每年二月按户给发由单,税银按季
书名。清罗正钧撰。是书记湘军人物事颇多。有1920年刊本。
官名。又称梯里己。辽代北面官。(1)大惕隐司长官。太祖二年(908)始置,典族属。(2)各部族典族之官。太宗会同元年(938),改五院、六院二部惕隐为司徒,其他各部也相继改为司徒。但属国仍有称惕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