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德尼
清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世居都英额地。努尔哈赤起兵时归附,以通晓汉、蒙语文,赐号巴克什(满语,汉译儒者、学人)。为努尔哈赤近身大臣。常从征。万历二十七年(1599),受命与噶盖一起以蒙古字母合女真音,创满文(即“无圈点的满文”或“老满文”)。四十四年(1616),后金立国,草创法制,多出其手。积功至参将、副将等职。皇太极称他为一代人杰。后违令被杀。赐姓赫舍里,改入希福族中。
清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世居都英额地。努尔哈赤起兵时归附,以通晓汉、蒙语文,赐号巴克什(满语,汉译儒者、学人)。为努尔哈赤近身大臣。常从征。万历二十七年(1599),受命与噶盖一起以蒙古字母合女真音,创满文(即“无圈点的满文”或“老满文”)。四十四年(1616),后金立国,草创法制,多出其手。积功至参将、副将等职。皇太极称他为一代人杰。后违令被杀。赐姓赫舍里,改入希福族中。
刑罚名。唐律规定,子孙因“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到之类”而误杀(过失杀)祖父母、父母者,流三千里。此流刑称子孙犯过失流。
隋开皇十一年(591)置。因境内袁山得名(《元和郡县志》)。治宜春县(今市)。大业初改为宜春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袁州。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宜春、分宜、新余等市、县地。天宝、至德间,又曾改为宜春
即“泰赤乌”。
一名乌蛮山。在今广西横县东。汉时乌浒蛮所居之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东汉建宁三年(170),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即此。
篇名。作者姓名不详。刊《海事月刊》第五卷,海事编译局编。该篇所谈多为甲午中日海战之掌故,间涉政局。
宋代官府对犯人执行配刑,使之隶属于一定地点或部门管制服役,称“配隶”。被判配刑的犯人一般称为“配隶人”。
公元221年孙权改鄂县置,迁都于此,即今湖北鄂州市。229年还都建业,265—266年孙皓又尝都此。都建业时亦于此置都督,倚为长江中游重镇,并先后为武昌郡及江夏郡治。两晋、南朝为武昌郡治。隋属江夏郡。
秦置。取县南朐山为名。治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侧。属东海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即此。西汉时置有铁官。南朝宋泰豫元年(472)移治今连
①官署名统称。汉代各衙属多有以此命名者。如太仆寺属下有龙马、闲驹、橐泉、騊駼、承华五监。魏、晋、隋、唐后渐成部分衙门的统称。如国子监、将作监、少府监、长秋监、都水监、军器监。明代内外衙门均有,如内官二
卞或作弁,随或作隋。夏、商间人。隐士。相传商汤伐桀灭夏后,欲以天下让之不受,投颍水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