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
古代东南越族一支。亦称瓯越。主要分布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一带。其来源主要有越国后裔说和土著说二种。以农业生产为主,擅长造船航海,有断发文身之俗。其名早见于周世,秦并天下后,其首领被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秦末诸侯叛秦,首领摇率东瓯人从番阳令吴芮抗秦,后又附刘邦击西楚霸王项籍,因佐汉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被封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故又称东瓯王。武帝初,被闽越发兵围困,“乃使人告急天子”。武帝派严助发会稽兵援之。闽越引兵而退。其首领率众徙处江淮之间。
古代东南越族一支。亦称瓯越。主要分布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一带。其来源主要有越国后裔说和土著说二种。以农业生产为主,擅长造船航海,有断发文身之俗。其名早见于周世,秦并天下后,其首领被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秦末诸侯叛秦,首领摇率东瓯人从番阳令吴芮抗秦,后又附刘邦击西楚霸王项籍,因佐汉有功,汉惠帝三年(前192)被封东海王,都东瓯(今温州),故又称东瓯王。武帝初,被闽越发兵围困,“乃使人告急天子”。武帝派严助发会稽兵援之。闽越引兵而退。其首领率众徙处江淮之间。
唐代云南白蛮部落名。因居于青蛉县(亦作蜻蛉县,在今云南大姚、永仁县之间)得名。始见于《云南志》(《蛮书》),谓其“衣服言语与蒙舍(南诏)略同”。天宝(742—756)间,该地被南诏攻取,其首领尹氏率众
见“建平蛮”(154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略阳清水氐杨氏所建仇池国君主的称号。东晋咸康三年(337),前仇池国君杨毅族兄杨初袭杀毅,并有其众,自立为仇池公,称臣于后赵。后又称藩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晋封杨初为仇池公。此
秦代南郡诸民族的总称。春秋战国时称※荆蛮,属楚地。秦时,其民以幪布、鸡羽等缴纳义赋。东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南郡※潳山(今属湖北江陵境内)少数民族雷迁等起兵反汉,被武威将军刘尚讨破,其族人被迫
白族的自称。亦作“白尼”、“白伙”。“白”是白族的族称,“子”、“尼”、“伙”都是汉语中“人”的意思。详见“白族”(596页)。
见“乌思藏十三万户”(353页)。
契丹※宫卫制(即斡鲁朵制)下,属于宫卫下的一种机构名称。为诸宫(府)下的军事机构。《辽史·国语解》称:“提辖司,诸宫典兵官。”掌诸宫卫军事事务,传递命令,征调兵马。该机构设于各重要地点。《营卫志》记:
宋代海南岛重要商业港口(今海口港)。宋以来日趋繁荣,黎族地区所产槟榔、椰子、牛只、香料及其他热带和亚热带土特产,多由此输入广东大陆。到了明代,据丘浚《学士庄记》载:“帆樯之聚,森如竹立”。
馆舍名。党项族首领、西平王李德明与宋修好,于宋景德四年(1007)为迎接宋使而在绥州(今陕西绥德)、夏州(今属陕西靖边)建2馆舍,一为承恩,一为迎辉。修治500里内道路、桥梁,宋使至,派重臣郊迎。
即“旻宁”(14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