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五部遗教

五部遗教

书名。乌坚林巴(又称查推雅杰钦巴)大师撰。成书于14世纪。传为埋于地下之书——伏藏。共五部:《神鬼遗教》、《王者遗教》、《王妃遗教》、《译师班哲达遗教》及《大臣遗教》。一说此五部书(五章)均发掘于山南雅隆水晶岩谷(即谢吉查浦);一说前三者发掘于桑耶寺,《译师班哲达遗教》发掘地不详,《大臣遗教》发掘于雅隆水晶岩谷。发掘人均为乌坚林巴大师。全书虽托云牟尼赞普(797—798年在位)时所作,但书中却出现14纪时期人物事件,故此书当为14世纪所撰。书中多以宁玛派观点(乌仗那莲花生等所传)记述远古时期人类产生,吐蕃王(赞普)的出现及其事迹、诸大臣家族身世及功绩、赞普王妃名称身世、吐蕃时期在吐蕃参加译写佛经的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乌仗那,汉地及藏族译师及其事绩等。其中保存了许多有关吐蕃与周边的关系,吐蕃政治制度、军事编制、赞普陵墓的具体格局、古代宗教信仰、寺院建造等珍贵史料,可与其他藏文史料(包括敦煌史料)及汉文史料相印证。原有拉萨木刻版(355页)、德格版(279页)传世,两书略有不同。1986年民族出版社排印出版。

猜你喜欢

  • 永庆陵

    见“辽庆陵”(659页)。

  • 摊斗

    藏语音译,意为“住在寺庙周围的人”,汉称“花户”。解放前四川省甘孜藏区德格地区对流入本地的自由民的称呼。与西藏地区的※“塔娃”相似。无份地,靠佃耕少量土地,佃磨房,当雇工和从事各种副业生产维生,无政治

  • 葛勒可汗

    见“英武威远毗伽阙可汗”(1340页) 。

  • 乌古新

    见“兀慎”(107页)。

  • 辇真吃剌失思

    元代乌思藏高僧。文宗、宁宗两朝帝师。《元史·释志传》载:“天历二年(1329),以辇真吃剌失思嗣(帝师),”并命帝师率众弟子作佛事于大都凝晖阁。据史载,天历二年十二月,帝师公哥列思八冲纳思监藏班藏卜圆

  • 归绥谷仓

    清政府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设立之储粮仓库。有各种不同的名目:“常平仓”,乾隆二十八年(1763)建立,用以平衡粮价,调济市场,为驻防官兵及各厅提供俸米及粮饷,储谷额23000余石;“社仓”,办理

  • 白节

    参见“白月”(593页)。

  • 张耀曾

    1885—1938近代白族政治活动家和法学家。字蓉溪,又字熔西、膺希。笔名崇实。云南大理喜洲人。张氏为南诏、大理国白族大姓之一,至清代因民族歧视而附会为祖籍“江南凤阳人”。祖张其仁为道光六年(1826

  • 灵藏

    明代藏区古地名。《明史》称“其地在四川徼外,视乌斯藏为近”。灵藏康方言读为“林丛”,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之邓柯南境。永乐五年(1407),明廷封其地政教首领著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赐金印,诰命

  • 诺尔布敦多克

    ?—1756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台吉。一译诺尔布端多布。博尔济吉特氏。※昆都伦乌巴什五世孙,※罗卜藏车凌子。初游牧于额琳哈毕尔噶(今新疆依连哈比尔尕山)。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征伊犁时,遣长子鄂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