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佤文

佤文

我国佤族使用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佤族除在部分地区曾使用过一种用于传教目的的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外,没有通用的文字。人们长期使用实物或木刻记事、记数或传递信息。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它以云南省佤语巴饶克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沧源县岩帅佤语为标准音。共26个字母,除0 [ɔ]、y []、x[×] 3个字母所表示的语音与汉语拼音方案不同外,其余23个字母所表示的语音与汉语拼音方案基本一致。佤语有38个单辅音,16个复辅音,18个单元音。有的元音或辅音采用双字母表示。如在b [p]、d[t]、j []前加n (个别的加m)表示nb [b]、nd[d]、mg [g]、nj [d]等浊音;在m、n、ng、ny、l、r、y前加h表示送气音,如hv [vh]、hm [mh]、hn [nh]、hng [h]、hny [h]、hl [lh]、hr [rh]、hy [h]。在音节的第一个元音字母上加“-”符号表示松元音。方案中对书写规则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佤文出版物,均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从1959年至1987年共出版佤文读物约39万册。佤文于50年代末曾广泛用于农村扫盲。1980年恢复使用以来,逐步用于农村扫育和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 姚硕德

    后秦将领。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东南)羌人。※姚弋仲子。晋太元十一年(386),兄姚苌称帝于长安,拜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将军、秦州刺史,领护东羌校尉,镇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后受命镇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

  • 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之碑

    碑铭。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高宗弘历为纪念平定大小和卓木而撰。铭文以满、汉、维3种文字镌刻。记叙布拉呢敦和霍集占在伊西洱库尔淖尔被击败及逃奔巴达克山经过。原碑立于淖尔东北岸,光绪十七年(1891

  • 勐卯安抚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古称“勐卯果占毕”,意即“产香软米的地方”。元属麓川路。明为麓川故地,明朝“三征麓川”后,设陇川、南甸、干崖三宣抚司,属陇川宣抚司。万历(1573—1620)初,分陇川同知多俺居勐卯(

  • 詹事院

    辽、金、元官署名。掌辅佐皇太子之事。秦始置詹事,魏晋以来相沿。辽置太子詹事院,设詹事,少詹事等职,金沿之。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立院,设左、右詹事、副詹事、詹事丞、院判等官。文宗天历元年(132

  • 咩讹埋

    ?—1084西夏将领。党项羌族。惠宗时(1067—1086)官副统军。夏大安八年(1082),因宋朝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西北马湖峪),以威胁夏国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九月,受遣与统军叶

  • 沙陀

    古族名。一作沙陁。西突厥别部,也称沙陀突厥。据说为处月种,以朱耶(朱邪)为姓,一说“处月”、“朱耶”为同音异译,皆系“沙碛”之意。唐贞观(627—649)年间,居金娑山(今新疆尼赤金山)以南,蒲类海(

  • 僧户

    元代诸色户计之一。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在籍僧人按太祖时例,种田纳地税、买卖纳商税,其余差役均免。至元二十六年(1289),括江南户口,规定凡50岁以下经过考试经文和受戒者,方可允许入僧

  • 盗红绡

    元杂剧剧本。杨景贤创作。景贤,蒙古族,从姊夫姓杨,一字景言,号汝斋。居杭州。善弹琵琶及作谜语。对杂剧创作和舞台实践均有经验。曾创作《刘行首》、《西游记》、《玩红楼》、《天台梦》等杂剧18种,此剧本即其

  • 复易

    见“耶律孟简”(1315页)。

  • 俘户

    辽代通过征服战争俘掳来的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人户。去向有三:一成为契丹诸宫卫管辖的蕃汉转户;二为大臣或外戚贵族私有的头下户;三为辽朝州县辖的二税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