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土默特
明代东蒙古土默特万户的另一名称。明代汉籍称其有“三枝十二部”,或云“共六大部落、一十二哨,东六、西六分巢”。今人据《蒙古源流》、《恒河之流》等考证,该集团应包括蒙古勒津(满官嗔)、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畏吾儿沁(畏吾儿)、乌古新(兀慎、乌审)、乌鲁特(兀鲁)、弘吉喇特(王吉喇)、巴岳特(叭要、摆要)、巴林、麻古明安(茂明安、毛明暗)、达拉特(打郎)、杭锦等12大部,分左右翼,另有依德、依客、撒尔珠特、吉尔肯、布格勒斯等部所属不清。其沿革及演变详“土默特万户”(72页)。
明代东蒙古土默特万户的另一名称。明代汉籍称其有“三枝十二部”,或云“共六大部落、一十二哨,东六、西六分巢”。今人据《蒙古源流》、《恒河之流》等考证,该集团应包括蒙古勒津(满官嗔)、多伦土默特(多罗土蛮)、畏吾儿沁(畏吾儿)、乌古新(兀慎、乌审)、乌鲁特(兀鲁)、弘吉喇特(王吉喇)、巴岳特(叭要、摆要)、巴林、麻古明安(茂明安、毛明暗)、达拉特(打郎)、杭锦等12大部,分左右翼,另有依德、依客、撒尔珠特、吉尔肯、布格勒斯等部所属不清。其沿革及演变详“土默特万户”(72页)。
①见“小策凌敦多布” (153页)。 ②见“拉扎布”(1368页)。
拉祜族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祖先。传说远古时代,地上无人,后来从葫芦中出来一男一女。男名扎底,女名娜底,二人周游各地,不见一人,回禀仙人,仙人命其二人结为夫妻,繁衍后代。娜底孕后,在南亚河边生一小孩,被河水
见“拉定”(1366页)。
1613—1652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三子。天聪九年(1635),随贝勒多铎征明,入宁远、锦州界,牵制明关外兵援山西。崇德元年(1636),以功封固山贝子。前后随
见“乙息记可汗”(5页)。
清代东北驿道之一。康熙二十四年(1685),郎中色奇奉诏建立。从齐齐哈尔城中卜奎站起,东北60里至塔哈尔,70里至宁年,80里至拉哈,60里至傅尔多,43里至喀木尼喀,42里至伊勒哈,70里至墨尔根,
高山族语音译。台湾地名。亦作哈仔难、甲子兰、蛤仔兰等。位于台湾东北部,今称宜兰。为“三十六社土番之地”。清统一台湾后,大陆移民多次欲深入此地开垦,都因遭当地高山族人的反对而入垦未成。嘉庆(1796—1
见“乙浑”(3页)。
书名。全称《世间怙主法王宗喀巴广传》。楚杰王却吉受西藏工布泰钦林寺学者之鼓励而撰。成书于1843—1845年。原书为拉萨木版。详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扎巴的一生(1357—1419)。有
见“元恪”(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