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

吐蕃

唐代汉文史籍对今西藏之称谓。“吐”,一说系汉语“”之唐音;“”,藏族自称。亦指古代藏族政权。藏学界一般指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起,至9世达磨赞普时止。此后汉文文献虽偶有以吐蕃(或土蕃、特蕃)称之,但已非原意。7世纪初,松赞干布继其父囊日松赞执政,降服青藏高原各族、部,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建立军政制度,颁布法律,行父子王位传承制。设4大军政区,军民通摄,称“四如”,亦谓“四翼”。各“”设“如本”(如官),各有军队,领之于正副军事长官。在吐蕃境内设会盟制,令各地掌权之王族贵戚定时会盟。划分社会为奴隶及贵族两大阶级,奴隶阶级中又划分成各种等级,分属于各贵族所有,并使之法律化。开始接受佛教信仰,建大小昭寺。力主与唐朝友善,与唐通婚,迎娶文成公主,并向唐朝学习汉文化、佛学、医学、历算、工艺等。历代赞普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松赞干布的内政及外事政策,赤德祖赞(704—755年在位)时,迎娶唐金城公主,推进了唐蕃联姻关系。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曾出兵占领河西走廊的不少地区,唐蕃关系一度紧张,但其晚年已逐渐改变此扩张政策。赤祖德赞(815—838年在位)时,与唐举行长庆会盟,与唐结为“甥舅之谊”。至达磨赞普时,吐蕃奴隶大起义,吐蕃王朝崩溃,其势力退至今西藏辖区之内。吐蕃时期的宗教及佛教文化的发展亦具有特色,主要寺院多建于赤松德赞及赤祖德赞时期,大量封赐寺院土地、奴隶和寺院“七户养僧”制、格西为赞普师僧制、僧人受戒制、译经制等,亦多建于此时。佛教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西藏各种工艺的相应发展,为后世留下如敦煌文献的珍贵遗产,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富和限制了人口的发展。加之吐蕃晚期王族争位,外戚篡权,王妃干政,加速了吐蕃崩溃的进程。至9世纪末,吐蕃王朝终于倾覆。

猜你喜欢

  • 国姓

    封建专制时代帝王之姓氏。如明王朝为“朱”姓,清王朝为“觉罗”姓。凡君临天下者,即将其宗族之姓抬为国姓,并且以之赐人(如郑成功,曾冠姓为朱成功,俗称国姓爷)。《清朝通志·氏族略》载:“宗室觉罗……国姓也

  • 李横冲

    见“李嗣源”(1043页)。

  • 隆奔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以其地有隆奔泉(意为“十万龙泉水”),故名。属西宁卫。洪武十三年(1380)归附明廷,散居塞内外,居塞内者主要分布在今青海湟中县境,有城廓庐室;居塞外者,即今青海日月山以西之共和县境,

  • 恒滚河

    清代水名。一作兴滚河、亨滚河。滚,一作衮。黑龙江下游的主要支流,前苏联称阿姆贡河。源出卓哩奇山(清文献一作杨阿林),东北流入黑龙江。本为中国境内之水,其流域,唐代为黑水靺鞨分布地,此后为女真人渔猎场所

  • 赫连达

    ? —573?北魏至北周大臣。字朔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人。族属铁弗匈奴。夏国创建者赫连勃勃后裔。曾祖库多汗时,因避难改姓杜氏。为人刚鲠有胆识。初从贺拔岳征战,历拜都将、都督,爵长广乡男。北魏

  • 油贷

    解放前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高利贷形式。又叫“放新贷”。每当油桐或油茶快成熟时,经营油桐、油茶林的农民为度过夏荒,向地主或商人借钱,秋后以低价油偿还。此种油贷一般以年计息,低者为30%,高者达70%。因此

  • 李景思

    西夏宗室。党项羌族。尝从惠宗李秉常于木砦,当河津阻绝,罔讹萌欲施鸩毒,遂起而抗护,以计脱身,惠宗甚德之。夏大安九年(1083)六月,惠宗复位,欲加官进爵,为梁乙埋父子所阻,不遂志而死。子仁忠、仁礼,俱

  • 孟并军民长官司

    元明傣族土司名。元至顺二年(1331),与孟广、者样两军民长官司同时置。《明史·地理志》卷46:“孟密宣抚司,北有猛乃、猛哈,东北有孟广等部。”该司与孟广当在孟密附近。一说孟并疑即孟密,盖其地仅一甸,

  • 伊什丹巴尼玛

    见“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1860页)。

  • 陕西大寺

    伊犁清真寺名。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位于今新疆伊宁市。建筑富丽,上覆琉璃。旧有房院10处72间,澡堂1处22间。可容1500人作礼拜。附有经文学校。此外尚有铺面33间,糖坊2处。为伊犁地区回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