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兵制

吐蕃兵制

7世纪,松赞干布掌政后,统一规划吐蕃兵制,将吐蕃分为5个军事行政单位:伍如、约如、叶如、如拉、苏毗如。其中伍如、约如在卫地;叶如及如拉在藏地,以上统称为“四如”;苏毗如系附属机构,在今藏北及工布一带,加之又统称为“五如”。每“”相当于军事上的“翼”,伍如即中央翼,约如即右翼、叶如即左翼,如拉意为附属翼,苏毗如即苏毗翼。除苏毗如外,其余四者又各分为上下两部,又称支如。“”为军政合一单位。每如设“如本”(意为“翼长”或“翼官”),既是军事长官,又是相应的行政长官。统辖各如军队及执掌行政。各如辖区之内又设万户及千户(亦有译作“东岱”,即千户所)。时吐蕃总计设置61个千户。每千户之下又分设小千户及近卫千户各1。千户是吐蕃握有实际军权的军政机构。除在卫藏四如之内设千户所外,在东部汉藏交界地区又设苏毗如,包括通颊汉户11千户、吐谷浑6千户;在吐蕃与突厥交界处设香雄10千户。每千户设千户长(又称抚千,藏语音译为“东本”)。各如设将军或元帅,藏语称“玛本”,直译为“军事长官”。另设副职1人,即副将军或副元帅,负责统领本如所属诸千户所之军队。每如之千户由不同贵族具体负责。据《五部遗教》载,各如有不同图色的军旗,不同毛色的马匹相区别,例如,伍如(即中央翼),其上中翼(即上伍如)是烈焰红旗、长白鬃马;下中翼(即下五如)是黑色狮子旗、白蹄豹纹马。吐蕃全军的最高军事统帅称“天下兵马都元帅同平章事”及“天下兵马副都元帅同平章事”。据《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拥有“胜兵数十万”。其士兵皆兵民一体,亦兵亦民,一般士兵多为随军的“奴从”。这些奴隶“平居散处耕牧”,战时从征。在吐蕃奴隶制下,从军者称“武士”,藏语称“”,皆出自豪室贵族,奴隶不准为武士。战时武士出征,皆带有许多奴隶随行,谓之“奴从”。这些人是真正被驱使作战者。吐蕃多骑兵,步兵也可观。“人马俱披鏁子甲,其制甚精”,“其战必下马列行而阵”。攻城时有云梯及战车。将领善兵法,多谋略。“其兵法严,而师无馈粮,以卤获为资”。吐蕃士兵作战勇敢,“重兵死,以累世战没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将领受赞普节制。每有战事,“征兵用金箭,寇至举烽燧,百里一亭”。传送军情指命者称“驿人”,又称“飞鸟使”,“有急兵,驿人臆前加银鹘”。吐蕃进军以统兵大臣为信,无信不敢妄动,其法极严。军中还有随军咒师,参预谋划和占卜吉凶。此外在吐蕃东部汉藏交界地区,特别在其占领下的河西一带,军制略有不同,在此设五道节度使,如“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等。并设常规军驻守,称“三勇武部”,亦称“噶玛洛部”(意为“无赞普令不得返回之军部”)。其中心设在临洮,又称河州。“东方各节度”经常集此议事。其军令随时通过在占领区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十户及各部落下达。这一带的吐蕃兵除藏人外,还有自远方调来之羊同兵、苏毗兵及当地的吐谷浑等族兵,皆受吐蕃奴隶主驱使。其中吐蕃奴部的嗢末部影响最大。

猜你喜欢

  • 庞特勤

    ?—870唐末西迁回鹘的首领。亦称庞勤、庞特勒、庞勒、巳庞历,史籍又写作庞特勤。原为漠北回鹘汗国王室的外甥。唐开成五年(840),漠北回鹘汗国崩溃,率部分回鹘人向西南迁徙,一支奔安西,据北庭、吐鲁番、

  • 旄牛羌

    ※西羌的一支。又称越巂羌。以盛产牦牛而得名,毛可为毦,是贵重物品。原居河湟间。秦献公初立(前384),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甘肃渭源),诸羌畏秦之威,相率外迁,徙居越巂水下游。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 差发

    金、元时各种赋役的统称。《黑鞑事略》:“其赋敛谓之差发”。元代,岭北、汉地、西域之征调摊派方法各不相同:岭北以畜计,汉地以户计,西域以丁计。蒙古民户视牲畜多寡征之,不分贫贱,各出牛马、车仗、人夫、羊肉

  • 带突

    解放前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地区计算长度的单位,见“带鲁”(1607页)。

  • 铁连

    1218—1281元朝大臣。蒙古乃蛮氏。善辞有谋略。初为宗王拔都宿卫,受命掌拔都分地平阳路隰州岁赋。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中统(1260—1264)初,调平阳驿站达鲁花赤。至元(1264—1294),

  • 刘曼卿

    国民政府行政院文官处藏族女职员。1929年7月受文官长古应芬派遣进藏,1930年春抵拉萨,受到※十三世达赖喇嘛接见,并对刘表示:康藏“都是中国领土”,“知主权不可失”,要求将此意转报蒋介石。著有《康藏

  • 章噶

    参见“藏币”(2567页)。

  • 把都儿黄台吉

    见“布延巴图尔鸿台吉”(473页)。

  • 伊希丹毕坚赞

    1787—1846清代内蒙古最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三世(一作四世)。亦译作也摄丹丕嘉灿、业希丹毕札拉参、伊希丹毕札拉参等。加佛教传说的十三位先世,亦作第十六世。生于甘肃宗汇之北噶达托布达寺附近的扎拉通地

  • 红带子

    参见“宗室”(1524页)、“觉罗”(1752页)。